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

发布时间: 2021-02-27 10:20:04

1、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异同?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2、民国四年中华书局出版朱熙诗词

按:以下目录顺次为书名、编(著)者以及定价

1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 敦煌研究院 88
2 两宋铁钱 阎福善 130
3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徐俊 68
4 通俗常言疏证 孙锦标 41
5 王力古汉语字典 王力 98
6 敦煌吐鲁番本文选 饶宗颐 68
7 九店楚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 98
8 周易外传镜铨 (清)王夫之 52
9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释迦方志 (唐)慧立,彦倧 19
10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唐)羲净 17
11 岛夷志略校释 (元)汪大渊 22
12 回回药方考释 宋岘 48
13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唐)羲净 22
14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 (日)真人元开 20
15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经行记笺注 (唐)慧超 15
16 西洋朝贡典录 东西洋考 (明)黄省曾 22
17 西洋番国志 郑和航海图 两种海道针经 巩珍23
18 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咸宾录 (明)陈诚 22
19 真腊风土记校注 西游录 异域志 (元)周运观 18
20 诸蕃志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 (宋)赵汝适 23
21 古今韵会举要 黄公绍,熊忠 120
22 岭外代答校注 [宋]周去非著 25
23 启功丛稿:论文卷 启功 26
24 启功丛稿:诗词卷 启功 20
25 启功丛稿:题跋卷 启功 26
26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 李学勤 60
27 澹圆集(全二册) 焦竑 65
28 新编千家诗 袁行霈 12
29 汉语方言大词典 [日]宫田一郎 980
30 元稹集 (唐)元稹 45
31 《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 宁忌浮 65
32 《马氏文通》研究资料 张万起 18
33 《儒林外史》人物论 陈美林 11.5
34 《说文》八种单字索引(精) 洪文涛 105
35 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 荣丽华 18
36 安南志略 [越]黎 15
37 白虎通疏证上下册 [清]陈立 30
38 白话《续治通鉴》 张宏儒 210
39 白话《资治通鉴》1-20册 张宏儒 250
40 白话语汇研究 [日]香坂顺一 22
41 白居易集1-4册 [唐]白居易 79
42 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 上下册(精) 李梦阳 68
43 百喻经译注 周绍良 12
44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 王明 16
45 抱朴子外篇校笺(上) 杨明照 24
46 抱朴子外篇校笺(下) 杨明照 34
47 北齐书1-2册 [唐]李百药 27
48 北史1-10册 [唐]李延寿 130
49 北游录 [清]谈迁著 20.5
50 帛书老子校注 高明 24
51 泊宅编 [宋]方匀撰 8
52 不下带编 巾箱说 [清]金埴撰 9
53 草木子 [明]叶子奇撰 6.5
54 册府元龟1-12册(精) [宋]王钦若 1245
55 禅思与诗情(精) 孙昌武 36
56 长河落日 董乃斌 15
57 长沙古物闻见记续记 商承祚 39
58 苌楚斋随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 [清]刘声木撰 49.5
59 巢林笔谈 [清]龚炜撰 12.5
60 陈炽集 赵树贵 20
61 陈黻宸集 上下册(精) 陈德溥 57
62 陈书1-2册 [唐]姚思谦 20
63 称谓录亲属记 [清]梁章钜 28
64 成唯积论校释 韩廷杰 36
65 池北偶谈 上下册 [清]王士祯撰 28.5
66 崇文盛世 董乃斌 17
67 出三藏记集 [梁]释僧祜 32
68 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 胡厚宣 24
69 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 中国文物研究所 17
70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 20
71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清]钟文丞 36
72 春秋会要(精) [清]姚彦渠撰 16.5
73 春渚纪闻 [宋]何远撰 9
74 词话丛编1-5册(精) 唐圭璋 215
75 词学名词释义 施蛰存 5.5
76 慈禧光绪医方选译 . 18
77 辞海上下册(精) 舒新城等 93
78 丛书集成初编(后出书部分533册) 3200
79 大戴礼记解诂 [清]王聘珍 13
80 大历诗人研究上下册 蒋寅 34
81 大漠来风 董乃斌 17
82 大唐新语 [唐]刘肃撰 10
83 道教概说 李养正 17
84 道教与传统文化 文史知识编辑部 14.5
85 典故纪闻 [明]余继登撰 15.5
86 订讹类编续补 [清]杭世骏 18
87 东北大讨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科院 18.05
88 东北经济掠压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科院 19.8

回复
3楼
2013-07-27 14:14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孙武vs孙膑

正式会员
5

89 东汉会要(精) [宋]徐天麟撰 26
90 东里文集 [明]杨士奇 24
91 东坡志林 [宋]苏轼撰 7.5
9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精) 爱汉者 98
93 东轩杂记 [宋]魏秦撰 10
94 东斋纪事 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撰 8
95 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 45
96 读书偶记消暑录 [清]赵绍祖 8.5
97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 [清]王夫之 39
98 杜诗详注1-5册 [唐]杜甫著[清]亿兆鳌注 90
99 敦煌变文校注(精) 黄征 160
100 敦煌史话 付玫 10
101 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 全二册(精) [宋]岳珂 85
102 二曲集 [清]李 31
103 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精) 童玮 85
104 二十史朔闰表 陈垣 18
105 二十四史(缩印本)1-20册(精) 中华书局编辑部 1800
106 二十四史人名索引缩印本(精) 中华书局编辑部 248
107 二十五史补编1-6册(精)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 780
108 二十五史精选译 1-6册(精) 吴树平 196
109 法言义疏上下册 汪荣玉撰 25
110 凡将斋金石丛稿 马衡 17
111 分甘馀话 [清]王士祯撰 7
112 佛教基本知识 文史知识编辑部 7
113 佛教与中国文化 文史知识编辑部 16.5
114 纲鉴易知录全八册 [清]吴乘权 113
115 高僧传 [梁]梁慧皎 27.5
116 庚巳编 客座赘语 [明]陆粲撰 22
117 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潭戒甫 9
118 公孙龙子悬解 王 4.5
119 公孙龙子译注 谭业谦 6
120 龚自珍己亥杂诗注 刘逸生注 17
121 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 [法]莫尼克 23
122 古代汉语第1册 王力 16
123 古代汉语第2册 王力 14
124 古代汉语第3册 王力 21
125 古代汉语第4册 王力 23
126 古代汉语教程 洪成玉 26
127 古代交通地理丛考 王文楚 20
128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中华书局编辑部 13
129 古代科学家传记 曹曾祥 12.8
130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3.5
131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三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1
132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四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2.5
133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一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0
134 古代旅行家的事故 中华书局编辑部 10
135 古代民族英雄 张习孔 15
136 古代名将传 中华书局编辑部 12.5
137 古代抒情散文鉴赏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1
138 古代思想家传记 中华书局编辑部 16
139 古代文化专题史话 中华书局编辑部 15
140 古代文学家传记 乔象钟 28
141 古代要籍概述 中华书局编辑部 10.5
142 古代政治家传记上下册 中华书局编辑部 26
143 古代著名事件 张景贤 17.3
144 古代著名战役 中华书局编辑部 10
145 古道遗声 董乃斌 13
146 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 文史知识编辑部 11
147 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 龚延明 26
148 古典小说十讲 中华书局编辑部 9
149 古夫于亭杂录 [清]王士祯撰 9
150 古汉语研究第一辑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23
151 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精) 马文熙 72
152 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精)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28.2
153 古钱大辞典上下册(精) 丁福保 210
154 古人称谓漫谈 袁庭栋 8.5
155 古诗源 [清]沈德潜 16.8
156 古书修辞例 张文治 12
157 古体小说钞宋元卷(精) 程毅中 31
158 古文观止(简体横排) [清]吴楚才 21
159 古文字学初阶 李学勤 5
160 古佚书辑本目录(精) 孙启治陈建华 41
161 古音系研究 魏建功 12.5
162 古尊宿语录 [宋]赜藏 41
163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第3册 顾颉刚 22
164 顾亭林诗笺释上下册 王冀民 48
165 顾维钧回忆录 第10册 (精) 顾维钧 27
166 顾维钧回忆录 第11册 (精) 顾维钧 28
167 顾维钧回忆录 第12册 (精) 顾维钧 33.5
168 顾维钧回忆录 第13册 (精) 顾维钧 21.5
169 顾维钧回忆录 第1册 (精) 顾维钧 23
170 顾维钧回忆录 第2册 (精) 顾维钧 29.6
171 顾维钧回忆录 第3册 (精) 顾维钧 26
172 顾维钧回忆录 第4册 (精) 顾维钧 27.6

回复
4楼
2013-07-27 14:14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孙武vs孙膑

正式会员
5

173 顾维钧回忆录 第5册 (精) 顾维钧 34
174 顾维钧回忆录 第6册 (精) 顾维钧 28.7
175 顾维钧回忆录 第7册 (精) 顾维钧 33.7
176 顾维钧回忆录 第8册 (精) 顾维钧 30
177 顾维钧回忆录 第9册 (精) 顾维钧 32
178 顾维钧回忆录(缩编本)上下册 天津编译中心 84
179 观堂集林1-4册 王国维 48
180 管城硕记 [清]徐文靖 28
181 管锥编(全五册) 钱钟书 80
182 广东新语 上下册 [清]屈大均撰 32
183 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著 12.5
184 广志绎 [明]王十性撰 8
185 归潜志 [金]刘祁撰 10
186 归田琐记 [清]梁章钜撰 10
187 癸辛杂识 [宋]周密撰 15.5
188 国朝汉学师承记 [清]江藩 9
189 海国四说 [清]梁廷木冉撰 12.5
190 寒松堂全集 [清]魏象枢 36
191 韩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 25
192 汉书1-12册 [汉]班固 177
193 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上下册(精) 林徐典 98
194 汉语数目词辞典(精) 尹小林 31
195 汉语文言语法 刘景农 17
196 汉语现象论丛 启功 18
197 汉语音韵 王力 8
198 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 (美)李珍华周长楫 96
199 河本大作与日军山西“ 中央档案馆 44
200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撰 18
201 红楼梦上中下册(精) [清]曹雪芹 89
202 后汉书1-12册 [刘宋]范晔 143
203 后山诗注补笺 [宋]陈师道撰昌方生补笺 31
204 胡适学术文集教育 姜义华 19.5
205 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 姜义华 23
206 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 姜义华 17
207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 姜义华 27.5
208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 上下册 姜义华 51.5
209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 姜义华 52
210 花月痕 [清]魏秀仁 19
211 华北大“扫荡” 中央档案馆 57
212 华北历次大惨案(精) 中央档案馆 38
213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 中央档案馆 52
214 华夏饮食文化 王学泰 11.5
215 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方立天 10.5
216 化书 [五代]谭峭 7.6
217 淮南鸿烈集解上下册 刘文典 35
218 淮南子集释上中下册 何宁 73
219 黄丕烈书目题跋 顾广圻书目题跋(精) [清]黄丕烈等 68
220 黄约瑟隋唐史论集 刘健明 11
221 煌煌唐韵 董乃斌 17
222 会评会校本金瓶梅(精) 秦修容整理 268
223 击楫集 李一氓 7
224 鸡肋编 [宋]庄绰撰 8.5
225 积微居金文说 杨树达 20
226 稽神录括异志 [宋]徐炫 15
227 纪效新书 [明]戚继光 13
228 甲骨文编(精) 孙海波 120
229 甲骨文合集1-13册(精) 胡厚宣 8000
230 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赵诚 63
231 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 丁山 31
232 甲骨文字诂林1-4册(精) 于省吾 680
233 甲骨文字释林 于省吾 77
234 江湖诗派研究 张宏生 18.65
235 江户时代日中秘话 [日]大庭修 10
236 蒋维崧印存 蒋维崧 22
237 蕉廓脞录 [清]吴庆砥撰 13
238 蕉轩随录 续录 [清]方师撰 26
239 戒庵老人漫笔 [明]李诩撰 17
240 今文尚书考证 [清]皮锡瑞 25
241 今言 [明]郑晓撰 10.5
242 金泥玉屑丛考 王仲荦 22
243 金石丛话 文史知识编辑部 5
244 金史1-8册 [元]脱脱 121
245 金文编(精) 容庚 160
246 近代在华日人顾问资料目录(精) 卫藤沈吉 19.5
247 晋书1-10册 [唐]房玄龄 127
248 经典释文索引 武华 30
249 经籍纂诂上下册(精) [清]阮元 242
250 经书浅谈 文史知识编辑部 6.5
251 经学通论 [清]皮锡瑞 15
252 景刊唐开成石经附贾刻孟子严氏校文1-4册(精) 432
253 镜湖自撰年谱 [清]段光清撰 10.5
254 旧典备征 安东康平室随笔 [清]朱彭寿撰 13.5
255 旧唐书1-16册 [后晋]刘 208
256 旧五代史1-6册 [宋]薛居正 80
257 居延新简下上册(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2000
258 卡尔梅克史评注 [法]伯希和 16
259 开卷有益斋读书志.续志.艺风藏书记.续记.再续记(精) [清]朱绪曾 41

孙武vs孙膑

正式会员
5

260 康熙字典(精) [清]张玉书 68
261 康有为政论集 上下册 汤志钧 48
262 科举史话 王道成 7
263 科学发展纵横谈 王梓坤著 8.5
264 空谷流韵 董乃斌 16
265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陈俊民 22
266 郎潜纪闻初笔 二笔 三笔 上下册 [清]陈康祺撰 38
267 郎潜纪闻四笔 [清]陈康祺撰 10
268 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 [清]梁章钜撰 22.5
269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撰 8.5
270 老子(精) [魏]王弼[唐]李约 196
271 老

3、【历史】楼宇烈的贡献有哪些

1.郭象哲学思想剖析(21千字)
(《中国哲学》第一辑1979.8三联书店)
2.五四时期批判封建旧道德的历史意义(与张岱年先生合署)(12千字)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1980.4人民出版社)
3.试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哲学思想(13千字)
(《历史论丛》第一辑1980.8齐鲁书社)
4.叶适(20千字)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三1982.9齐鲁书社)
5.“莫若以明”释(5千字)
(《中国哲学》第七辑1982.4三联书店)
6.开展对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综合研究(2.5千字)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一1984.3复旦大学出版社)
7.汤显祖哲学思想初探(12千字)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1984.5中国戏剧出版社)
▲(日本《中国古典研究》第三十三、四号1988、89.12)
8.龚自珍(13千字)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三1984.9中国青年出版社)
9.文化之研究乃真理之讨论——读汤老两篇旧文(4千字)
(《燕园论学集》1984.4北京大学出版社)
10.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2千字)
(《文史知识》1984年第四期中华书局)
11.不无遗憾(6千字)
(《读书》1985年第六期三联书店)
12.易卦爻象原始(15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
▲(日本《中国——社会与文化》第二号1987.6)
13.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15千字)
(《文史哲》1986年第一期选载部分内容(10千字),题名为《近代中国佛学的特点及其评价》)
(《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一期)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文集》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14.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20千字)
▲(日本《东洋学术研究》第25卷第一号1986年)
15.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20千字)
(《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
16.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8千字)
(《文史知识》1986年第八期)
(日本《东洋学术研究》第27卷1988年,题目改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融合的问题》)
17.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5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二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5.11.18)
(《中日佛教研究》198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万木草堂口说〉整理杂谈(13千字)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一期1986.10)
19.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2.5千字)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1986.4中华书局)
20.胡适禅宗史研究评议(12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三期)
▲(日本《曹洞宗宗学研究所纪要》创刊号1988.3)
▲(韩国《六祖坛经的世界》大韩传统佛教研究院金知见编
韩国民族社1989.12文末增一“补记”)
21.“何晏”、“王弼”、“郭象”、“向秀”、“谭嗣同”等辞条(25千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20条)1987年)
22.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10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7.8.28)
23.黄宗羲心性说评述(8千字)
(《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7.12浙江古籍出版社)
▲(日本《东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五号1988.6)
24.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与初期禅宗思想(10千字)
▲(日本《松ケ冈文库研究年报》第二号1988年)
(《隋唐佛教讨论会论文集》1990.2三秦出版社)
25.杨度的“新佛教论”(5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一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7.10.23)
(《中日佛教研究》198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借古为今乎?恋古非今乎?——《康有为学术著作选》编后(5千字)
(《书品》1989年第二期)
27.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一部简要的原始资料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编后(3.5千字)
(《书品》1989年第三期)
28.论传统文化(8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三期摘要刊登)
(《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论文集》1990.3
北京大学出版社)
29.佛教的和平精神(3千字)
(《国际政治研究》1989年第四期)
30.择儒学之善者,为现时代服务(1.5千字)
(《书林》1990年第三期)
31.熊十力“量论”杂谈(三则)(8千字)
(《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1990.2三联书店)
32.向西方学习与弘扬民族文化(5.7千字)
(《知与行》1990年第一期)
(《探索与交流》1990年第四期)
33.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10千字)
(《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1990.12
香港法住出版社)
34.禅悟的认识论意义(6千字)
(《法音》1991年第一期)
35.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7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一期)
▲(韩国《退溪学报》第六十八辑1990.12)
36.“用中和时中——儒家实践的辩证原则(7.5)
(《北京大学校刊》1991.10.20第三版)
(《唯物辩证法问题的再探讨》1993.3人民出版社)
37.胡适的朱熹研究(9千字)
(《朱子学刊》1991年第二期)
38.佛教与现代人的精神修养(6.5千字)
(《一九九○佛光山国际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1992.2)
39.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修养学说的认识论意义(15千字)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2.4中华书局)
40.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4千字)
(《民主与科学》1992年第二期)
41.胡适的中古思想史研究评述(12千字)
(《中国哲学》第十五辑1992.5岳麓书社)
(《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1993.5三联书店)
42.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4千字)
(《佛教文化》1992年第一、二期)
(台湾《中华禅学》第十八期1992.6)
43.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点(15千字)
(台湾《199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1992.9台湾佛光出版社)
44.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化(8千字)
(《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2.5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45.东亚现代化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6千字)
(《东方文化与现代化》1992.10时事出版社)
46.东方智慧的魅力(13千字)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1992.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47.理学大师马一浮(8千字)
(《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1992.12上海人民出版社)
48.袁宏与东晋玄学(25千字)
(《国学研究》第一卷1993.3北京大学出版社)
49.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玄学的名教自然论
(6千字)
(《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二期)
50.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4千字)
(《学术论丛》1993年第四期山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51.儒家修养论今说(13千字)
(《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1993.8北京大学出版社)
52.读帛书〈系辞〉杂记(7千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期1993.8上海古籍出版社)
53.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8.5千字)
(《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纪念文集》1993.9吴轩出版社)
54.神会的顿悟说(10千字)
▲(韩国《白莲佛教论集》第三辑1993.12韩国白莲佛教文化财团)
(《禅学研究》第二辑)
55.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14千字)
(台湾《哲学与文化》第21卷2期1994.2台湾辅仁大学)
56.荀子礼乐论发微(8千字)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三期中华书局)
(《东亚文化的探索——传统文化的发展》1996.11台湾正中书局,内容有增补)
57.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15千字)
(《国学研究》第二卷1994.7北京大学出版社)
58.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15千字)
(《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三期四川中华论坛杂志社)
59.东方文化与现代生活(7千字)
(《东方文化研究》1994.8北京大学出版社)
60.胡适读禅籍题记、眉批选(30千字)
(《胡适研究》第一辑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
6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20千字)
(《国学研究》第三卷1995.12北京大学出版社)
62.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13千字)
(《21世纪中国与日本》1996.10北京大学出版社)
63.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16千字)
(《东方文化大观》[代序]1996.12安徽人民出版社)
64.东方理学宗主淑世儒林楷模——郑梦周与韩国性理学
附:圃隐诗拾遗(50千字)
(《风流与和魂——东方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二》1997.7
沈阳出版社)
65.深刻的见地,平实的评论(2千字)——读匡老评述儒家孔孟思想的两篇旧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期中华书局)
66.中国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千字)
▲(《21世纪韩国国学的方向与课题》1997.7韩国安东大学出版)
67.栗谷经学思想研究(11千字)
(《亚文》第二辑199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杨仁山先生小传、欧阳竟无先生小传、吕秋逸先生小传
太虚大师小传(8千字)
(《近代学术史丛书》《杨仁山卷》《太虚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69.欧阳建《言尽意论》正读(6千字)
(《人民政协报》1998年2月16日第3版)
70.儒学在现代韩国(12千字)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一期中华书局)
71.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15千字)
(《燕京学报》新四期1998.5北京大学出版社)
72.《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6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二期1998年6月)
73.中国的佛教与儒教(20千)
(《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199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74.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3千字)
(《上海佛教》1999年第三期1999年6月)
75.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15千)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76.中国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8千字)
(《文史哲》1999年第期,发表其中第一部分)
77.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7千字)
——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
(《孔子研究》1999年第四期,发表一部分)
(《群言》1999年第11期,发表一部分)
78.“无我”与“自我”(5千字)
——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二期,2000年6月)
79.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8千字)
(《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2000年6月)
80.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10千字)
(《中日近现代佛教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81.“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8千字)
(《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200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5期)
82.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读吴言生博士“禅学三书”(3千字)
(《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