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回族的风俗作文500

回族的风俗作文500

发布时间: 2021-04-17 20:23:12

1、写回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在元代开始进入云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万余人,占中国回族人口的6.31%。分布广泛,各市县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线的城镇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历史上,元朝回族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当政期间,领导各族人民兴建昆明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工程。明朝,出身云南的“三宝太监”郑和在30年内,率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郑和成了伟大的回族航海家。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礼仪】
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 婚俗 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服饰】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食俗】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
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2、回族怎么写家乡的风俗作文?

题目:回族的风俗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 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 的回族一年四季 早餐习惯 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 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3、关于回族风俗的作文

建筑 凡是回族居住地,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在宁夏、回族大都住平房、窑洞、砖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清扫。回族不崇拜偶像,穆斯林家屋内墙上特别是礼拜堂内不贴人像。 饮食习惯 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 服饰 在回族聚居地,回族老年男子喜欢穿黑色或者灰色的长衫,中年男子爱穿白衬衫,外套黑坎。男子多戴号帽,上寺礼拜时,则头缠白包头。号帽大致有两种,一种白色、黑色或红色的平顶圆帽;一种下圆上尖带梭的“弁冠”。盖头,亦称“面纱”。穆斯林妇女的遮面护发头巾,从头顶直垂肩部。盖头既是装饰品,也起防沙保洁作用,已成为民族习惯。回族男子对胡子很讲究,因年龄和教派的影响胡子的形状也各异。 “忌剃胡须”。西北地区回族、东乡族伊斯兰教“新教”流行地区禁忌剃胡须。 “忌留胡子”。西北地区回族、东乡族伊斯兰教“老教”流行地区之禁忌。 宗教信仰: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婚俗 回族历史上便通过与汉族以及蒙古族、维吾尔族通婚繁衍后代。回汉通婚的现象可以追溯到唐代,至元代以后,这种通婚情况更为广泛,主要特点:第一、以回男娶汉女情况居多。第二、通婚后汉男或汉女都要改变自己的信仰,信奉伊斯兰教。第三、通婚后,汉男或汉女自然一切要随回族的风俗习惯。 现在,一般说来以双方都是穆斯林为首要条件。回族比较集中的地方,回族婚姻大致有以下几个程序: 1.选择对象 2.使媒妁提亲 3.双方均有联姻之意,则由男方请来族中或亲友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与女方相识的人为主亲。 4.定亲与纳聘。 5.请定成亲日期 6.掌教主持出婚 7.女方铺陈婿定。 8.迎亲与成婚 9.入夜玉成婚礼 10.新娘拜见舅姑 11.新婿往视岳父母。 葬礼 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最有民族特点的当属具有浓厚伊斯兰风情的丧葬仪式。回族实行土葬,反对火葬。实行速葬,一般埋葬不隔夜,早亡晚葬。夜亡早送,若子女亲人在外,临终前有遗嘱时,可以等一二天,但不得超过三天以上,以免尸体腐烂、发臭。回族人不用棺本。 回族有自己坟场,不去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场里埋葬。殇葬仪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穆斯林病势垂危或昏厥之际,由守卫身旁之亲属或阿訇提示,教病人念“凯里麦”(清真语),即提醒用阿语朗诵。 2.病人既终,使其安位,整好尸体,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西(为使病人不忘穆斯林之天命枣永远朝向圣殿克尔白),用洁净的白布单子覆盖在亡人身上。 3.备殓。丧主购来白细布3.6丈,作为亡人之殓服,又称:“开凡”。男亡人“开凡”有三件:大殓、小殓、“布拉罕”。女亡人“开凡有四件:大殓、小殓、“亵衣”和裹胸。 4.净身。 5.命穿圹,即打墓。 6.殡礼。族众代亡人拜主,仪式庄严隆重。一般在清真寺内礼拜殿前举行。 7.送葬及入窆。回族送葬、禁止鼓乐、纸人、纸马等,妇女不得前往墓地。 8.既葬。表家要在亲人亡故之所礼拜诵经,此为初葬亡祀。在亲人亡故之7日、40日、百日、周年、3年、3年之日,丧家要请来阿訇诵经,走坟,以寄哀思和慰祝亲灵 。

4、回族的民俗民风作文

回族是新疆人口排第三位的少数民族,现有70多万人。新疆回族形的历史至今已有700年。13世纪,成吉思汗(hán)西征中亚,将在那里征召的士兵带回中国,整编成“探马赤军”,在西域新疆戊边驻防,其中有一万五千名回族士兵。公元1290年,元朝政府下令,探马赤军就地垦荒屯田,定居在“滕竭尔”,即现在新疆阜康市一带,成为新疆最早的回族居民。

回族人口大量迁入新疆,是在18世纪前后。清政府实行“屯兵戊边”、“移民戊边”的政策,多次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代调兵、移民,鼓励士兵携带家口、鼓励回族居民搬迁到新疆从事农业生产。此后,从清光绪年间到中华民国年间,因起义、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又有大量回民从陕甘宁青一带陆续迁来新疆定居,组成现在的新疆回族。

新疆的回族过去大多从事商业、农业,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回族十分重视教育,涌现出大量的干部、学者、教师、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

新疆的回族使用汉语文字,语言保留西北各省区的方言特点,也掺进一些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宗教词汇。由于历史上与各民族长期交往,不少回族人兼通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语言文字。

如今生活在新疆城镇的回族人民,男女青年穿时装者居多,但老年人和一些农村妇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饰的某些传统特点:中年以上的男子戴小白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白色或蓝色布帽。肉食只吃反刍类食草动物,如牛、羊、骆驼以及鸡、鸭、鱼肉。

回族人的风味小吃拌面、炒面、烩面、羊肉泡馍、油糕、凉粉、酿皮子、黄面、糖酥馍、麻花等,独具风味,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家庭日常饭食,一般以拌面、汤面、哨子面、饺子、包子、蒸馍、香豆花卷为主,喜欢吃糕点、喝盖碗儿茶。

新疆回族过节,办喜事或宴席,一般要炸馓子、油香饼、油果子等油炸食品,做“九碗三行(hàng)子”:共九大碗蒸菜,横竖都排成三行;或者做“羊肉粉汤”:用羊肉、肉汤、西红柿、菠菜、白菜、红辣椒、木耳等做汤,再加入纯豆制淀粉做成2立方厘米大小的粉块。

回族主要传统节日主要有两个,即肉孜节、古尔邦节,但回族群众习惯把过节叫过“尔地”,肉孜节是“大尔地”,古尔邦节是“小尔地”。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居室和环境,做食品,准备节日招待客人。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节祝贺。

回族人生了孩子,要给孩子起一个随父姓的名字,叫“学名”,不同的是,还要回族名。男孩七岁前要行割礼,女孩要扎耳眼。

回族人注重清洁卫生,十分讲究和室内的整洁,特别注意用水的洁净。还酷爱养花,无论城市或农村,凡是回族人家的庭院中都种有花卉,室内也多养盆花。

新疆回族的婚俗颇有特色,如今回族青年男女虽然可以自由恋爱,到论及婚嫁时,大多还要找一个媒人提亲,向女方家送上糖、茶、核桃、各一包,称为“开口礼”,也叫“四色礼”。亲事说定后,选择好日子订婚、送大礼、会亲家,最后确定结婚日期。

举行婚礼时,一般要请客。前来祝贺的亲友都要馈赠礼品。娶亲时新郎必须由已婚青年做“陪女婿”,新娘则由未婚少女陪伴。成亲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即证婚词。新娘入洞房后,除父母及直系长辈外,其余人都可闹新房。

婚后第二天清早,娘家要送一盘包子,叫做“睁眼包子”给新婚夫妇,祝福婚后夫妻和睦,生活美满。新娘拜见公婆后,还要逐一拜认男方家的亲戚,叫做认“大小”。三天后“回门”,新郎也要去女方家认“大小”。

回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实行土葬,不用棺木,葬礼简朴,出葬之前要“着水”净身,由与死者性别相同的人用净水擦洗身体,用写有经文的白布裹好,一般还要在死者的嘴里、额头、手脚等处放上冰片、麝香,然后将死者抬到清真寺,由阿訇诵经,祈求死者安息,举行完仪式后,抬往墓地安葬

5、回族风情作文500字 按照总分总的写法

在回族,我们每个人都是穆斯林。我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我们每个穆斯林从出生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经名,我的经名是麦哈尼。

在饮食上,我们穆斯林可是很讲究的。穆斯林禁食猪、狗、驴、骡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过杀或自杀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
教,现已演变成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因此,非回族人不可将以上的忌食带入穆斯林的家庭或餐厅,或在各种场合谈论这些食物。
在回族寺里,沐浴过准备去礼拜的穆斯林群众不可放任何有声屁或无声屁,按照伊斯兰教经典《圣训经》,有声屁或无声屁均导致沐浴无效,因此穆斯林群众按照经典将被迫应该重新沐浴。
在穆斯林家中不可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不可以踩或跨倒水的地方。
除了我们回族有这些禁忌,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在哈萨克族或蒙古族家里时,不要带马鞭子;进满族家里,不要带狗皮帽子或狗皮做的大衣……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而我觉得我们穆斯林的风俗别具一格!

6、回族的风俗习惯 作文

回族在饮食上有许多讲究和忌讳;忌吃猪、马、驴、骡、狗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忌吃虎、狼、豹、鹰、蛇等残暴的兽类,以及吃肉食类的动物与飞禽;忌吃任何逢死的禽兽肉类;也忌吃一切动物的血;忌喝酒、抽烟等。这些习俗,原于伊斯兰教;例如,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据说,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时,当时的阿拉伯人,由于客观条件,不养猪、不吃猪肉,并且视猪是一种不洁净的畜类,为了沿袭阿拉伯人的习俗,穆罕默德后来就把猪当作禁食物列入《古兰经》中,说:“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命而宰的动物。回族由受这些戒律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不吃猪、驴、骡马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忌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的风 俗习惯。现在,回族不仅不吃这些,而且连盛过这些禁食物的 炊具。碗筷、器皿也都不用,不接触。有的连“猪”字都不提,一般称猪为“狠贼惹”。(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猪)。姓朱的因与“猪”皆音,也改为姓黑。如果在旅途中若其它困难的条件下,惜用汉族的锅,必须用大火多烧一阵,才能使用。回民可吃的牛、羊、鸡、鸭等可食的动物、禽类,必须请阿匍宰,在特殊情况下可让懂得宰牲规戒的回民宰。 回族忌酒的习俗,也是根据伊斯兰的教规逐步形成的,据说,穆罕默德在创教过程中,有时教徒酒醉后,呕吐胡说,打架斗欧,强奸妇女,结下入仇,影响团结,于是穆罕默德以安拉的名义下令禁酒:“ 众归信的人们哪,饮酒、赌博、拜象、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现在大多数群众保持了不喝酒,不抽烟的习俗。他们咳嗽少、痰少,面目清秀,精神焕发。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在城市的回民,遇到喜庆日子,随汉族习俗,一般都喝点酒,但自己不多喝。回族在饮食上除了这些禁忌外,还有许多嗜好。在副食品中,特别喜欢吃的菜肴有:蒸羊羔肉、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滚粉羊肉、黄焖羊肉、过油羊肉、羊肉串、辣子炒鸡。烧鸡、烧牛肉等肉食类。素莱类有凉粉、酿皮、烧茄子、炒土豆丝、凉拌土豆丝、扁豆、绿豆。豌豆、黄豆等名种豆芽菜、豆腐 脑,鞭蓉发菜、油吃辣子、醋吃辣子。酸辣汤等之。主食以米 面为主,喜欢吃羊肉臊子面,炒面、烩面、饺子、小笼饱子、炸羔、八宝饭、油香、麻花、馓子、干粮馍、糖酥馍等,还喜欢吃枸杞、蛋黄、海味。莲蓉等各类清真糕点。常吃的方便食品有熟燕麦、小麦、麻子、豌豆等磨成的妙面;有用面粉和揭羊肉混合炒成的油茶(也叫肉、面子);有四、五寸厚的干面锅盔等等。这些方便食品,可作为早餐或旅途用餐。在喜庆的宴席上,回族喜欢先吃干果,后吃以牛、羊、鸡、鱼为主的佳肴。宴席上的菜,一般分为四种:有“八碗一盘”,“十全”、“十三花”、“十五月儿圆”。

这些菜一般都是请回族厨师做的,味道 鲜美,别具一格。回族还有喝盖碗茶、糖茶的嗜好。盖碗茶通常有十二味: 茶叶、自糖、红糖、冰糖、红枣、核桃仁、元肉、芝麻、葡萄干、柿饼、苹果等。当你到回民家里做客时,主人热情招待,首先给你沏一盅,越喝越感到清香爽口,明目益思,精神振奋。

7、三年级回族舂节作文500字

回族风俗作文 500字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500字以类)
就是写民族的风俗习惯之类的,比如说就像是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马晨明的《藏戏》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礼仪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

8、回族的风俗 作文

在回族,我们每个人都是穆斯林。我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我们每个穆斯林从出生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经名,我的经名是麦哈尼。
在饮食上,我们穆斯林可是很讲究的。穆斯林禁食猪、狗、驴、骡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过杀或自杀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成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因此,非回族人不可将以上的忌食带入穆斯林的家庭或餐厅,或在各种场合谈论这些食物。
在回族寺里,沐浴过准备去礼拜的穆斯林群众不可放任何有声屁或无声屁,按照伊斯兰教经典《圣训经》,有声屁或无声屁均导致沐浴无效,因此穆斯林群众按照经典将被迫应该重新沐浴。
在穆斯林家中不可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不可以踩或跨倒水的地方。
除了我们回族有这些禁忌,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在哈萨克族或蒙古族家里时,不要带马鞭子;进满族家里,不要带狗皮帽子或狗皮做的大衣……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而我觉得我们穆斯林的风俗别具一格!

9、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回族风俗习惯

--------------------------------------------------------------------------------

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凡是回族居住地,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在宁夏、回族大都住平房、窑洞、砖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清扫。回族不崇拜偶像,穆斯林家屋内墙上特别是礼拜堂内不贴人像。
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
服饰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首先请阿訇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訇当着证婚人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问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洞房。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门"(即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丧葬
回族实行土葬。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过三天。出葬前,要洗净全身,叫"着水"。洗后用写有经文的大小两块白布(叫"开凡",女性多一块)裹身。口、耳、鼻、眼、额头、手脚处,要放冰片、麝香。然后移入"塔布匣子"(即清真寺内专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亲人抬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领送葬者举行"站礼"仪式:人们面对"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诵读《古兰经》章节(内容是祈求真主宽恕死者,祝愿死者安息),旋即抬往坟地。坟坑深两米,直坑西壁再挖一个偏洞(称"热合提"),上圆下方,高约一米,长可容体。将亡人头北脚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后,用砖封好洞口(热合提门,然后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鱼脊形坟堆。火葬时,阿訇诵经,亲属不许啼哭。葬后三天、七天(头七)、月斋(一个月)、"十"、"百日"、"周年"一般要在家请阿訇诵经。主麻田、开斋节、古尔邦节亲人要到坟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后,还要请阿訇"走坟"、"守坟"四十天或一百天。
  饮食习惯:
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节庆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果子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
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节 西北部回族节日,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10、回民的习俗的作文

在祖国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它与汉、满、苗、壮等在华夏大地土生土长的民族不同,也与俄罗斯、撒拉族等迁徙定居于神州一隅的外来民族不同,又与跨国跨界、相互毗邻的哈萨克、朝鲜、塔吉克等民族不同。而是自公元七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陆续来我国传教、经商、迁徙、定居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不同语种、不同国度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与华夏古国的汉、蒙、维吾尔等土著民族,长期融合,生根繁衍、发展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生的民族共同体。在信仰礼仪、生活习俗等方面,不但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各国的穆斯林民族,有众所周知的共同之处,也与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有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

从伊斯兰文化巨大凝聚力的角度看,回族许多礼仪习俗,与国内外的穆斯林民族或伊斯兰教信奉经纬交错,具有明显的同源异流、同宗共祖的色彩。但回族不像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从封闭或半封闭的方式长期聚居于一定的地域内,而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国各地。经过1300余年,在以华夏古国汉文化为主体的多种文化圈内生长、繁衍、交融、积淀,形成了回族文化的多重性,复合型特点。从宏观方面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综合体,其表现为用共同的宗教信仰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娱乐;在继承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兼收并蓄,创造发展具有独特色彩、便于标识的中国回族文化。从微观方面说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哪儿的回回说哪儿的话,哪儿的回回唱哪儿的歌。各地回族的民俗又受到特定地域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的制约和渗透影响,东西南北中,同中有异,大同小异,五彩缤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域性、局部性的色彩。

信仰礼仪习俗,是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广泛涉猎民俗民间约定俗成、长期流传的饮食、服饰、住宅、用具、语言、职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教育、审美、艺术、娱乐、禁忌等各个方面。

一、回族的起源,形成及发展分布概况

(一)回族人口分布状况与居住特点

回族亦称回回民族,是中华大地上孕育产生并被国家认定的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据统计,回族人口共计940余万,位居全国第三位,“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遍布于全国各地。
回族的独特生活习俗与礼仪习俗,是在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深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宏观方面说,它是回族人民为适应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境遇和社会生活需要,约定俗成、世代伟承、共同自觉遵守的思想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因而他带来浓厚的宗教性与民族性,从微观方面看,分散聚居于全国各地的回族,由于种源、教派、客观环境和文化类型的不同,又具有复合性、地域性的特点。回族民俗和其他民族的一样,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他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保存其优秀的、先进的、淘汰其过时的、落后的,以适应不同国情和时代潮流的需要。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基础与发展水平有高低与发达落后之分,民族本身和民族文化绝无优劣高低之分。对于回族中具有独特色彩、深刻民族性与广泛群众性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视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来研究对待。
回族这种严格的禁食习俗,也与伊斯兰教有很大关系,《古兰经》第五章第三节中强调指出:“对你们列为禁戒的是自死物、血、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但宰后才吃的仍然可以,禁止你们吃神石上宰杀的……凡为势所迫,而无意犯罪的(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实是至赦的,确实是至慈的。”

禁食血液。在伊斯兰教还未产生之前,古阿拉伯人就把血液作为一种宗教禁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存在于血液之中,吃血是渎神行为。

禁食自死物,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一种经验,怕食物中毒,后来被写进《古兰经》,带上了宗教色彩。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解释禁食自死物等规定时说:“自死物不可食的原因有二:一是凡物自死必有毒。二是一切生物均有二性,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本然之性对人生有益,而气质之性是由血气而生,为贪恶嗜欲之性,有累于人心者也,所以生物必宰而后食,这是为了去其血气。”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非常注意饮食的选择。清代我国回族学者刘智在他的《天方至圣实录》中指出:“六畜中可以驱使而不可食者三,马、骡、驴也;可以驱使而复可以食者二,驼与牛也;只可供食不可驱使者,羊也。”这就逐步养成了回族不吃自死物、血液的习惯,也养成了不吃马、骡、驴肉的习惯。现在回族对那些性情恶劣,喜吃污秽,形状怪异、暴目、锯牙、钩爪、吃生肉者皆不吃。如虎、狼、豹、狸、狮、猿、猴、猫、鹰、鹞、鸷、刺猬、熊、蛇、田鸡、黄老鼠等等,对这些东西一律不吃,除非在万般无奈,保全生命时,可以少吃一点维持生命,但不能吃饱。

回族对可以食的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鹑、兔等畜禽,也要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形成了宰牲定制,即宰前,要洗大净和小净。如宰牛、羊、驼时,须用绳子捆绑其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将这些可食畜禽摆成头南、尾北、面西的姿势,宰牲时必须先念诵真主名,俗称“道太斯米耶”:“比思敏俩习,安拉乎艾克白尔!”即:“以安拉之名,安拉至大!”然后切断畜禽的食管、血管、气管,待控净血液之后方可剥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杀的牛、羊、鸡等畜禽。

回族这种特别讲究的宰牲习惯,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在元代,成吉思汗开始制定了一条重要的禁令严格禁止用断喉法杀羊,凡宰羊必须按蒙古族的破腹法宰之,违者要处以死刑。到了元太宗窝阔台和元世祖忽必烈仍然坚持这条禁令。由于这条禁令有悻于回族宰牲的风俗习惯,所以,遭到了回族的抵制和反对。他们不向朝廷献贡物,迫使统治者收回了这条禁令。
回族由于受《古兰经》的影响,严格禁酒,毫无变通办法。长期以来,养成了不饮酒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认识到酒的危害。笔者调查时,回族群众认为,酒是一种麻醉饮品,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因饮酒耽误国家大事、败家、丧身、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毁坏自己声誉的不胜枚举。所以,回族认为饮酒是不光彩、不应该的,必须严格禁止。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教育,不许饮酒。现在回族无论是烈性酒,还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

回族也不抽烟,认为抽烟,特别是抽鸦片是一种犯罪,所以过去回族抽鸦片的很少,“百里无一”,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长辈对晚辈,妇对夫都常常进行劝导教育、敲警钟。如回族民间有一首歌谣就是妇劝郎不要抽鸦片:“你不要抽洋烟,抽上洋烟光花钱,到老受艰难,一时发了痛,浑身乏瘫困,走在人前短精神,说话无人听。”回民抽纸烟的也不多,即使有,也多是城市里面的年轻回民。现在遇到结婚等喜庆日子,适当准备点纸烟,招待兄弟民族。回民不抽烟,这是一种卫生习惯。他们认为,抽烟一是痰多、肮脏、不卫生;二是抽烟可致肺癌等多种疾病,对人的健康十分不利,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三是抽烟的人寿命短。据有关专家统计,25岁以上的人,每天抽40支烟,其平均寿命比非吸烟者短8岁,所以回族群众不喜欢抽烟。有的回族老人还反对别人到自己礼拜的屋抽烟。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说:“惟人事方面则汉人身体孱弱,衣服褴褛,鸦片残害后的苍黄瘦脸,挂在多半的汉人头上!凡是身体壮实,衣服整齐,骑高骡大马者,都是回回。”

由于回族不抽烟、不喝酒,所以回民一个个红光满面,面目清秀,身体强壮,不吐痰,不喘息,即使年届古稀的老人,也能照常骑自行车,参加劳动,因此,长寿老人颇多。在1983年人口普查中,宁夏共有22位百岁老人,其中22位就是回民,而回族人口还不到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
回民对离婚比较慎重,一般不随意离婚。有的夫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欲离婚时,回族当中的阿訇或有威望的老人尽量劝说,劝说后确实无效者允许离婚。离了婚的妇女或丈夫死后改嫁的,都要等待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看女方是否怀孕。有些夫妇离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想复婚时,须经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说和,在政府登记后,由阿訇念“尼卡哈”复婚。回民认为这是合情合理、合法合教的。
回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从民俗的角度看,回族通过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讲故事的人,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头脑清楚、记忆力强的回族老人。他们在心情舒畅、劳动闲暇时,与晚辈们坐在一起,通过讲故事,既教育了后辈,又使其学到知识,还调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经过代代相传,回族的故事越传越多,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回族故事家。现在在回族人民中有能讲上百个故事的,有的能讲几十个故事的人。如回族故事家丁连珍所讲的故事,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男女群众都爱听他讲的故事。回族当中的有些阿訇喜欢给穆斯林群众讲一些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故事,且在讲故事时,比较严肃。而其他回族故事家大多性格开朗,谈笑风生,口头表达能力强,讲话具有吸引力。他们在讲故事时往往既继承前人的传说,又有个人的加工创作和发挥,所以在回族民间,同样一个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细节。另外,由于回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传说、故事的内容极其丰富。据初步调查,截至1992年底,已搜集整理发表的回族民间故事达一千二百多个,出版回族民间故事的书达十几本。这些故事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就回族传说来讲:有人祖阿旦、阿旦和好娃、阿当寻火种等神话传说;有回回的来历、回汉自古是亲戚、回回识宝的传说等史事传说;有穆罕默德的故事、赛典赤的传说、郑和的传说、杜文秀的传说等人物传说;有回族结婚追马的来历、阿舒拉饭、朵儿茶、斜贴茶壶的来历等回族风俗传说;有飞来寺的传说、博格达的传说、奶光湖的传说、米钵山的传说等风物传说。回族的民间传说,除风物传说具有地域性特点外,其他传说在全国各地流传,有的甚至备受赞赏。回族的其他各种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笑话故事、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等,描述了一幅幅回族风情的画卷,揭示了民间故事的民俗性格。无论在田间地边,还是炕头灯下,讲者口若悬河,手舞足蹈;听者津津有味,捧腹大笑。就故事的内容来讲,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回族人的思想风貌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回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如索里哈和赛里买的故事,充分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这种禁止与封闭的文娱习俗,在有的地方有所改变,有不少回族文娱方面的人才,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如回民聚居的宁夏西吉县、同心县、吴忠市、泾源县等和甘肃临夏等地都有许多回民去上台演出。不少回族“花儿”歌手还赴省区和北京演唱。宁夏和甘肃临夏还分别排练了回族“花儿”歌舞剧《曼苏尔》和《花海雪冤》等,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回族人民的好评。在全国各地也涌现了许多回族文娱人才,其中有些是全国著名的,如京剧艺术表演大师马连良,相声大师马三立,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电影演员李默然等等。

回族语言

回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基本上使用汉语言文字。但回族在本民族内部交际时,特别是在举行有关宗教仪式、经堂教育和交流思想当中,仍有其本民族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所以,笔者也把它作为回族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概述。
回族的先民由于分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定居以后,因地理环境和建筑材料有别,以及受中阿文化的影响,其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式样丰富多彩。从建筑艺术风格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阿拉伯式风格;二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三是阿拉伯式和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不管什么风格的建筑,都直接影响了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艺术,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建筑艺术风格,足以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自唐、宋至元初六七百年间,我国回族修建的清真寺,基本上都保持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修复和重建的清真寺,大多也都采用了阿拉伯式建筑艺术风格。大殿顶脊多为半圆拱形,邦克楼为尖塔式。其内外装饰更富有阿拉伯特色。

以怀念穆罕默德圣人取名的广州怀圣寺(俗称光塔寺),由光塔和寺院两大部分组成,其造型特别优美,尤其是该寺光塔高达36米,塔表为圆形灰饰,远望如光洁的银笔,别致壮观,直上苍穹。

在回族地区,我们看到还有许多中国传统古典式的清真寺建筑。这类清真寺从结构上看,多采用木结构体系和砖木结构体系。从布局上看一般为“三堂一院”:即礼拜堂为正殿,南北厢房为经堂和澡堂。建筑艺术的特点是雕梁画栋,飞檐四出,角亭对立,气魄雄伟。但这类清真寺的碑柱、门窗以及室内装饰上又呈现出了阿拉伯建筑风格。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其外部造型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巍峨壮丽。整座寺院沿东西向中轴线前后共分五进院落,外院是一座雄伟的牌楼,主体建筑分为前后大殿、省心楼、凤凰亭、朝阳殿,也称“五凤朝阳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优雅美观。天花板藻井与米拉哈布左右的木雕阿拉伯文、花卉和抽象的几何图形,均系明代精品。

回族的刺绣富有想像力和艺术魁力。虽然伊斯兰教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在造型艺术中表现有生命的物体(人和动物),但她们创作日常生活用品和鸟类动物时,往往绣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图形,使鸟类等形体交织在花草图案中,以求形似。

刺绣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是回族妇女刺绣的绝技。在西北山区回民家里,我们看到她们的枕头、坎肩、挂图、围裙等处绣的花卉,形象非常逼真,形似蝴蝶的花朵,娇嫩的花瓣,淡雅恬静,仿佛使人感到散发着暗香。有些刺绣作品,很注意变化装饰,给人以整体美。她们往往撷取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叶,构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树木,技与叶、花与蔓和谐地统一,有点像汉族人刺绣图案中的百花百果一棵树的创作方法。苏州回族妇女全静芬的刺绣作品,轰动了我国刺绣界,曾在国际上获奖。

回族妇女的刺绣,不仅表现自然美、生活美,而且还艺术地表现其宗教信仰。当回族姑娘或媳妇买回一块干净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净便请阿匍书写上阿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充分体现了回族妇女的审美心理。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