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故宫除夕风俗

故宫除夕风俗

发布时间: 2021-04-18 16:08:30

1、春节故宫开门吗

春节故宫开门!

除夕(1月30日)全天开放。

正月初一(1月31日)上午闭馆半天,开馆时间为12:00,止票时间为15:30,停止入院时间为15:40


3 正月初四(2月3日)适逢周一,但不闭馆,将正常开放。

故宫博物院

地址:北京市景山前街4号

故宫-公交车站

途径公交车:101路; 103路; 109路; 124路; 202路夜班车; 211路夜班车; 609路; 685路; 专1路; 专2路

2、甲骨文、故宫、春节习俗,哪个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答:
是春节习俗。
中国现代春节又叫做“过大年”,这个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这个概念和习俗了。
至于甲骨文,是汉字在商朝时期的发展表现 。“故宫”则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两者都不如春节习俗最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2020年春节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有没有过大年活动?

沈阳的故宫不知道,北京的故宫在2020春节的时候,是没有过大年的活动的。

4、古代紫禁城是怎么过年的?

自古以来,春节可谓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视的传统佳节。现在过年我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比如说要准备年夜饭,贴春年,放鞭炮,给长辈拜年,包压岁钱等等。那么古时候的紫禁城是怎么过年的呢?当时又有什么习俗呢?

对于清代的宫廷而言,像春节这种大型的节日一般要持续50天左右,但是这50天并不像我们的寒假和年假一样都是假期,朝廷的官员和各个部门还是要正常工作的,但是毕竟是过年人们还是沉浸在节日的喜悦当中。

还有就是要祭祀,祭祀是我国传统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因为皇帝作为天子代表着天下老百姓,为了来年国家能够国运昌盛,繁荣富强,自然要承担起祭祀的重任。一般的他们都是在凌晨2点起来,然后接受各种的朝拜,到了下午4点后,皇帝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家人们即各宫嫔妃还有太后等人享受一顿美味的家宴。

到了大年初一,清朝的皇帝还会自己亲笔书写福字并且分发给那些战功赫赫,戍守边疆的大臣们,给他们带去节日的喜悦之情。而且写福字的这个传统在清朝许多皇帝间一直延传下去。虽说是过年,但是皇帝对于朝政还是一刻也不会松懈。皇帝一般会在腊月二十八“封笔”,但是到了正月二十就会重新“开笔”。

皇宫里一般是很难得大家在一起用膳,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吃年夜饭,才特许后妃们陪宴。到了除夕早上,皇帝与皇后嫔妃们在重华宫共进早膳。晚宴则摆放在保和殿或者乾清宫,皇帝一人一桌。皇帝的菜品有一些是由内务府准备的,还有一些是由大臣们进贡的。为了节省开支,皇帝还会将剩菜剩饭赏赐给有功的臣子。正月十九这天,皇帝还会筵请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臣来观看节目,就有点像现代的春节联欢晚会。

5、故宫除夕什么时候关门

故宫博物院

2月15日(除夕)下午闭馆,开馆时间为8:30,止票时间为11:00,停止入院时间为11:10,闭馆时间为12:00。

2月16日(正月初一)上午闭馆,开馆时间为12:00,止票时间为15:30,停止入院时间为15:40,闭馆时间为16:30。

2月17日(正月初二)至21日(正月初六)正常开放。

6、清代宫中春节习俗

清代时候将春节叫元旦,从春节前除夕正式开始到正月十五都属于过年。清代宫廷过年有很多烦琐的礼仪,也逐渐形成了很多习俗。记载这些礼仪的典籍很多,譬如《国朝宫史》、《养吉斋丛录》,而清代裕德菱所著的《清宫禁二年记》更是极其生动详备。
一、准备阶段
1、吃腊八粥日即开始扫尘。太后“阅历书,备择吉日,以始事焉”于腊八清晨开始大扫除。
2、事毕,“预备一名单,为所欲召之人以参与除夕礼者”,开始准备除夕礼仪了。
3、按一般礼仪要求,年前两星期前,通知要邀请来宾,好让他们有所预备。
4、宫眷制新冬服焉。
5、做糕点,用以供佛及祖先者,规定由太后亲自“先制之”。太后决定了制糕之时期,宫眷等就齐集一室,,太监拿来米粉糖酵等物,合而揉之,以成方块,置蒸笼中以熟之。糕会像面包那样隆起,大家会觉得隆起的愈高,“则神悦愈甚,而制者必获吉祥”。太后做的糕,熟了吃起来“颇佳美”,于是大家一起“贺之”。然后太后就命各宫眷每人做一块。但这些糕必定比太后的要逊色,奥秘在于大家要讨太后开心。宫眷做好后,其他的都叫太监们做了。
6、准备一些小盘,盛放各种鲜果,再用冬青等枝叶点缀一下,供于佛前。
7、拿一些玻璃盘,盛些粮食、糖,预备祀灶。腊月二十三祀灶。
8、皇帝封宝,各府封宝印
新年之前约七日,年底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停止朝拜。各种印章都上封。在此期内,太后停办政务,至年之末日再择吉日开宝、开封。
9、书写“福”、“寿”字
腊月初一就开笔书福了。清朝皇帝新年开笔书写“福”字赏赐大家始于康熙,后来逐渐成为定例。到慈禧擅权后便由慈禧写了。
一早,大家拥簇着太后一起到朝殿。太监预备黄色、红色、湖色斗方大纸,磨墨以待。太后乃握笔醮墨,书写“福”、“寿”大字。太后书写的累了,就让宫眷代书,或者让书法好的翰林院官吏书写。写完分赏来宾以及群臣。得到太后亲笔书法的,都以为是“莫大之荣眷”。赏赐各大员。
10、收到所同时赐字幅,各省督抚等所贡献新年的礼品。太后合意的留下,其他的放进储藏室。宫眷们也互相赠送。
11、腊月十七日开禁可以开始燃放爆竹。
12、 腊月二十四日,安设天灯、万寿灯。
13、贴春联、挂门神、张挂宫训
腊月二十六日开始在各处楹柱和门户上张贴春联、门神、宫训等。
14、画椒屏、岁轴画
椒屏和岁轴主要是烘托节日气氛的环境布置。椒屏是绢素制作的,先于腊月初由内廷词臣拟四字吉祥语为标题呈交御览,再拟定与四字吉祥语音义类同的景物交内府画上。岁轴就是条幅,也是先由内廷词臣拟成五言吉祥联语,于腊月初一呈给皇帝御览,然后交画苑“以彩绢设色”,画上祥花、宝穗、鼎、卣等物,上面再写上之前拟好的吉语,画好张挂。
二、除夕
1、祭拜佛及祖先
除夕日一早,太后开始祭拜诸佛,再祭拜先祖。
2、辞岁礼
祭毕。至亲如太后的大公主,醇王福晋,洵贝勒福晋,涛贝勒福晋,恭王福晋,以及庆王之眷属等等。下午二时,各位宾客群集于朝堂,依照爵位,排列成行,以皇后为首,叩首太后前,此即所谓除夕礼。表示新年前向太后辞岁。礼毕,按满洲旧俗,太后各赐荷包一件。
3、守岁闹除夕
这天晚上,音乐大作,通宵达旦,没有睡觉的。太后喜好“双陆”棋,大家陪她尽兴。但都不可以嬴太后的,太后疲倦就结束,这时太后就将所赢得的钱统统抛洒在地因为知道是太后有意为之的游戏,大家无不竭力争着拾捡。
4、燃冬青枝叶祈福
半夜时,太监等拿出铜钵到室内,里面燃着火炭。太后折取所准备的冬青枝叶置于火上。大家都仿效着,还加上一点松香,空气尽变芬馥矣。这个礼仪是让新的一年能够吉祥。
5、制做元旦饼
因为新年这一天没有饭吃的,所以以这个饼替代。饼是肉馅的。
三、新年
1、朝贺
天将破晓,太后也累了,去休息了。大家依旧欢笑如故。等太后睡熟,大家各归自己房间,重新装束。等太后一醒,每个人拿一些水果等献给太后。这些水果都寓意庆祝的。譬如苹果表示平安,橄榄表示永年,莲子表示福利,如此等等。
接着大家到皇帝皇后处祝贺。
2、这以后没有什么其他礼仪了,大家伴随太后看戏等。
晚上戏剧结束,太后让太监拿来乐器,大家一起作乐。太后也会唱几首歌与民同乐。
3、祭拜财神
初二祭拜财神,这天太后起的特别早,到朝殿去祭拜祀财神。
接下来几天大家都没有什么事只是每天赌博等娱乐。
应该说,清代宫廷过年还有很多烦琐的礼仪,如年初一开笔,皇帝清早起来,到各处拈香完毕,于东暖阁,点上蜡烛,写上几句“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阳启泰万象维新”等吉祥语。所谓封笔,也仅除夕一天时间。还有递如意、除夕筵宴鸣秋虫等,就不一一而述了。

7、故宫大年初一开放吗

故宫大年初一开放。

以2019年春节假期为例,故宫春节期间开放时间安排如下:  

1、除夕(2月4日)全天闭馆。  

2、正月初一(2月5日)至正月初六(2月10日)正常开放,开馆时间为08:30,停止入院时间为15:40,闭馆时间为16:30。  

3、故宫博物院每天限流8万人次,请通过网上预约售票。  

4、故宫博物院自2019年春节开始,实行除夕当日闭馆,正月初一起正常开放,延续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不含除夕)的措施,请观众朋友们关注参观时间,错开闭馆日。

(7)故宫除夕风俗扩展资料

故宫门票优惠政策:

1、大、中、小学生(含港、澳、台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凭学生证或学校介绍信,可购学生票,20元/人。  

2、6周岁(不含6周岁)至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可凭身份证、户口本或护照购买学生票,20元/人。  

3、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凭身份证原件,门票半价优惠。  

4、持有本市社会保障金领取证的人员,门票半价优惠。  

5、离休干部凭离休证,免票参观。  

6、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儿童免票参观。  

7、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件,免票参观。  

8、“三八”妇女节,妇女享受门票半价优惠。  

9、“六一”儿童节,14周岁以下儿童(含14周岁),免费参观。随同家长一人享受半价优惠。  

10、“八一”建军节,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8、故宫上演“贺岁片”紫禁城里寻年味儿,皇宫是怎么过新年?

皇宫过年也非常讲究,很多程序都是固定的,并不像普通人家那么随和,一整套程序下来我觉得皇帝自己也会觉得“过年太累了”。大年初一之前会祭拜灶神、挂春联、贴窗花等等,都是各宫各自做好过年的准备工作。手头比较宽裕的嫔妃还会包好银子奖赏给宫人们,希望他们在未来一年能够好好服侍自己。而除夕当天和大年初一的流程就非常多了。

1、清晨祭拜

除夕的清晨需要皇帝到各宫各处烧香拜佛,而大年初一的清晨皇帝要进行朝拜,先是有仪式感的击鼓鸣钟,然后文武百官就正式开始进行跪拜大礼了,这个时候的皇帝还是比较享受的。结束之后皇帝也会赐茶给各位重臣,同时还会发放“压岁钱”给身边的婢女、太监们。

2、摆设宴席

除夕中午宴席参与者为百官大臣,大年初一中午的宴席的参与者主要是外来使臣和皇室的王爷、贝子。不同的身份等级吃的东西也不同,通过摆设宴席,能够让百官大臣、边境国家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皇朝。

3、后宫家宴

皇帝的妃子们自然也会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这两日见到皇帝,先是妃子们向皇帝请安,然后晚间开始家宴,后宫的嫔妃和阿哥公主都需要参加。家宴会比迎接外来使臣轻松得多,毕竟都是“一家人”,皇帝也就不需要那么拘束。

4、辞岁礼(大年初一)

太后作为后宫辈分最大的女人,同时又是皇帝的母亲,需要在家宴结束之后受大家的辞岁礼。如果嫔妃们想要在这个时候夺得太后和皇帝的宠爱,就需要准备好一些好听的贺词,把太后哄开心了,未来的一年也就会更好过。

以上就是皇宫中过新年的主要流程,主要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流程,因为其前后的一些过年活动主要都是皇帝在宫外进行的,皇宫宫内过年主要还是集中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这两天。

9、故宫祭祀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祭祀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明清两朝皇帝更为此确立严格繁琐的制度。
明清两朝主要祭祀的内容和等级为:「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後改先农、朝日、夕日为中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 。」
大祀中以祭天最重要。祭天一般在每年冬至日举行,祭前三天皇帝先在紫禁城内斋宫斋戒两天,在祭前一天皇帝要身穿龙袍衮服到中和殿行礼,晚上到天坛,住在天坛内的斋宫。祭祀当日,皇帝在礼部诸官的引导下行各种祭礼。
各种祭祀活动都有固定的场所。建圜丘坛以祭天,建方泽坛以祭地,建朝日坛以祭日,建夕月坛以祭月。四坛中以圜丘坛规模最大,祭祀仪式最为隆重。同时,设社稷坛行社稷之祀,设山川坛行山川之祀,建先农坛於山川坛内,皇帝在此行亲耕之礼,建蚕坛,行祀先蚕之礼。
属於国家重大祭祀活动的还有宗庙之祭。建太庙,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年凡4次,为祭祀之日。同时於宫中建奉先殿,以备皇帝和皇室成员随时拜谒。还於寿皇殿、安佑宫等处供奉祖先像,由皇帝及近支郡王定时拜谒祭礼。
清代还沿袭满洲旧俗,保留了堂子立竿祭天之礼和坤宁宫祀神。
清代宫廷举行萨满祭祀的地方有两处,一在大内后三宫的坤宁宫,一在皇城东南角的堂子。另在紫禁城内廷外东路的宁寿宫也有祭神的设置,但因乾隆帝归政后未移居此太上皇的宫殿区,故宁寿宫未曾有祭神活动。 萨满祭祀也称萨满教,从前在北方有不少民族信奉它,是女真族的传统信仰,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唯一的神职人员是萨满。社会上的萨满多是经老萨满进行多种训练和考验的男性,而宫中萨满是经过一定训练的觉罗家族女性成员。 宫中的萨满祭神活动有萨满头目妇人2名,萨满妇人10名,分工举行。祭祀名目十分繁多,主要活动有19项,每一项中又有很多烦琐、重复的仪节。如堂子祭祀中,有亭式殿祭祀、尚锡神亭祭祀和院内的立杆大祭等;坤宁宫祭祀有大祭、四季献神、月祭、日祭等。日祭中又有朝祭、夕祭,每天的朝祭、夕祭,在坤宁宫内各杀两口猪,在宫内肢解、煮熟。朝祭供神后,由参加祭祀的人和值班大臣、侍卫就地吃肉,夕祭肉则交御膳房。夕祭中,萨满诵神歌、摇腰铃、作舞,并有琵琶、三弦、鼓等伴奏。坤宁宫求福祭祀,程序则更为复杂。 宫中所祀之神,据《清会典事例》载,坤宁宫朝祭之神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有穆哩罕神、画象神、蒙古神。此外在各祭祀祷辞中呼唤的神还有22个称谓。这些称谓有的在乾隆时即“训义未详”。清代宫中为保存满洲文化,始终保持萨满祭祀,有时帝后亲自参加,但这些帝后是否笃信,则很难确知。从文献中看,当时萨满在满族民间是人神之间的使者,一切天灾人祸,特别是疾病,由萨满跳神驱灾。而清朝宫廷,从皇帝到后宫主位以至官员等生病,都由太医诊治。遇天气大旱,皇帝均亲自去天坛、龙王庙等处求雨。因为他们知道,这样至少可以取得民心,朝廷已经为百姓尽力了,而跳神却什么也得不到。
初清,朝廷将祭圜丘、方泽、祈谷、太庙和社稷定为大祀,乾隆时改常雩为大祀,光绪末年又改先师孔子为大祀。
天聪十年(1636年),清廷在盛京(今沈阳)德盛门外和内治门外建立圜丘坛(即天坛)、方泽坛(即地坛),祭告天地,改元崇德,正式建立了“清”皇朝。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在正阳门外南郊建圜丘坛,在安定门外北郊建方泽坛。圜丘坛有四门: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成贞门北为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一直沿用至今。按照清制,每年的冬至祀圜丘、夏至祀方泽,凡皇帝登极,皇帝和太后、皇后上尊号、万寿节,册封皇后,册立太子,亲征命将,岁旱祈雨等,都要祭告天、地。如遇有大事,像康熙年间清廷平定了三藩叛乱,也要祭告天地。皇帝大祀圜丘、方泽前,礼部要预告吉期,前一日皇帝要斋戒。祭祀圜丘的当天,陈设大驾卤簿(仪仗队)于午门外、玉辇于太和门阶下;祭祀方泽的当天,陈设法驾卤簿于午门外,金辇于太和门阶下。届时,太常卿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龙袍衮服。随后,皇帝在宫内大臣、侍卫的前引后护之下,出太和门、午门,至圜丘坛(或方泽坛),在献乐舞中进行迎神、上香、奠玉帛、燔柴、进俎、读祝文、3次献爵、受福胙(祭肉)、送神、望燎(火炬)等祭礼。其间,皇帝要多次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这些繁琐的祭礼进行完毕,皇帝才在群臣和侍卫的引导、护卫下乘辇回宫。
顺治时期,清廷规定每年正月上辛日 (上旬的辛日),皇帝在大享殿亲祭上帝,为百姓祈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规定,祈谷前一日,皇帝辇入西天门,自圜丘斋宫东乘礼舆,到西城左门止。皇帝步行至皇极殿上香,然后还斋宫行斋戒。届日,皇帝出斋宫,乘辇至甬道正中,换易礼舆,至神路西降,步入西城左门,上香,行祭礼,礼毕还宫。
太庙是清代历朝皇帝祭祖的场所。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在盛京抚近门东建立太庙,四季之初进庙祭祖。世祖(1638~1661)定鼎燕京后,在端门左建太庙,殿门南开,殿有3间,中奉太祖、太后神龛(kān音堪),两边奉列“圣”(帝)列后神龛。每年孟春上旬的吉日、夏秋冬孟月的朔日,以及岁暮,均行祭祀之礼。岁暮祭祀要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将太庙中后殿所奉的列祖列后神位移至前殿,遣宫中大臣致斋视牲,届期皇帝亲至行祭礼。其它祭日,皇帝都要事先斋戒,届期至太庙奉献牲果,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回宫。
清代自京师至各直省府、州、县,均设社稷之祀。府称府社、府稷,州和县则称某州、县社、稷。顺治年间,清廷在燕京端门右建社稷坛,并定制:每年春、秋仲月的上戊日(上旬戊日),祭祀大社、大稷,并奉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享。届期,皇帝亲至坛上香、奠玉帛、献爵,行三跪九叩礼。礼毕,还宫。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每年有许多地区干旱少雨,因此皇帝为表示关心农民生活和农业,就要求雨,于是举行祭祀。这称常雩礼。清代,每年于孟春择吉日在圜丘坛行常雩礼。礼前3日,皇帝斋戒,禁止屠宰牲畜,也不举行刑事审判。届期,皇帝素服步入坛上,坛上已摆设酒果、香橙、祝帛及熟牛脯醢(hǎi音海),然后上香,行三跪九叩礼,读祝文。礼毕,皇帝回宫。如常雩后,天还不下雨,皇帝要遣官分祷于天神、地祇和太岁;过7天后,如仍无雨,祭告社稷坛;又过7天,天依然无雨,再次祭告天神、地祇和太岁;再过7天,还是无雨,皇帝就要再次斋戒,然后步入圜丘坛,行大雩之礼,读祭文。清历朝实录中,记载了许多祭文。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宗 (1711~1799)亲撰的一则祭文很有代表意义,此引述于下,可 见一斑:
臣承命嗣服,今廿四年,无岁不忧旱,今岁甚焉。曩(同向)虽失麦,可望大田。兹尚未种,赤地千里。呜呼,其惠雨乎!常雩步祷,未蒙灵佑;方社、方泽,均漠弗佑,为期益迫,嗟万民谁救?敢辞再读之 罪,用举大雩,以申前奏。呜呼,其惠雨乎!上天仁爱,生物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辟卿士,供职惟钦。此罪不在官,不在民,实臣罪日深。然上天岂以臣一身之故,而令万民受灾害之侵?呜呼,其惠雨乎!谨以臣躬,代民请命。昭昭在上,言敢虚■?计穷力竭,词戆(gòng 音杠)诚罄。油云布雨,居歆赐应。呜呼,其惠雨乎!
大雩礼后,“是日,大雨竟日。”清代许多皇帝都把行常雩、大雩礼看得很重。清圣祖(1654~1722)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曾对臣下说,他当皇帝的56年中,约有50年的时间用于祈雨,有时为久旱不雨而在宫中长跪3个昼夜,每日淡食,连盐酱也不用。可见求雨之虔诚了。实际上,下雨或不下雨,与祈雨无丝毫关系。因为这是自然规律。
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建孔子庙,开始祭孔。清廷定鼎北京后,清世祖旨准孔夫子65代孙孔胤植袭衍圣公爵,恢复孔子“至圣先师”位号,建立京师文庙,并规定每年春秋上丁日(上旬的丁日)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祀礼。后将祭孔子定为中祀。康熙时,圣祖亲笔御书“万世师表”,悬挂在文庙大成殿中,雍正四年(1726年),清世宗(1678~1735)亲至文庙释奠孔子,从此春秋二祀有皇帝亲祭制,奠帛献爵,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文,但不饮福、受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清廷将祭孔定为大祀,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奏乐。孔子在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一个至尊之神,清代“国教” (孔孟儒家学说,或称儒教)的教主,受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清初,朝廷将祭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咸丰时,改关帝、文昌为中祀。
①天神之祀。
顺治初年,清廷在先农坛南建天神坛,定雨、云、风、雷为天神。雍正六年(1728年),清世宗下令建风神庙,赐其号“应时显佑”,庙为“宣仁”。次年赐云师号“顺时普应”,庙为“凝和”;雷师号“资生发育”,庙为“昭显”同时又以时应宫的龙神为雨师,一并祭祀。嘉庆二年(1797年)清仁宗(1760~1820)求雨灵验,到天神坛报祀。他在坛中门下舆车后,升坛、依次在云、雨、风、雷神位前上香,行二跪六叩礼,读祝文。祭祀天神的礼制由此始。
②地祇之祀
顺治初年,清廷建地祇坛,规定岳(东、西、南、北、中岳)、镇(东、西、南、北、中镇)、海(东、西、南、北海)、渎(江、淮、济、可渎)配享方泽坛。在遣官祭祀前一日,被派遣之官斋戒,届期行二跪六拜礼。地祇坛还兼祀天下名山大川。
③太岁之祀
顺治初年,在先农坛东北建太岁殿,正殿祀太岁神,两旁殿祀十二月将。每年遣官祭太岁神,并规定孟春迎候,年末为其送行(即将太岁神位烧掉)。祭祀太岁神时,6次奏乐,承祭官行三跪九拜礼,读祝文。
④朝日之祀
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在东郊建朝日坛。朝日之祭在每年的春分日卯刻,逢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其它年份遣官祭祀。祭祀时奏乐,皇帝亲自祭祀时,自朝日坛北门入,在坛西阶就位,行三跪九拜礼。

⑤夕月之祀
顺治八年,清廷在西郊建夕月坛。夕月之祀在每年的秋分日西刻,奉星辰配祀。逢丑、辰、未、戌年,由皇帝亲祭,其它年份遣官致祭。一般而言,清代历朝皇帝亲祭夕月坛的很少。如皇帝亲祭,在坛上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文,奠玉帛,如遣官祭,则所遣之官须在坛下行跪拜之礼。
⑥历代帝王庙之祀
顺治初年,清廷在京师西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自伏羲至明太祖共21帝,自风后至刘基41功臣。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圣祖亲祭历代帝王庙,上香,并在伏羲、神农、黄帝3皇神位前行二跪六拜礼,奠帛、爵,读祝文。遣官承祭时,所遣之官要在庙右门阶下行三跪九拜礼。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又下诏说:“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对于明朝,除了神宗、光宗、熹宗外、包括思宗崇祯帝在内一概崇祀。于是,增祀帝王共143人、从祀功臣40人 。清乾隆时,又增祀建文帝,神位在明太祖之后、明成祖前。
与明代及其以前历代封建皇朝相比较,清朝的历代帝王之祀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如圣祖所说:“以往帝王崇祀,代止一二君,或庙享其臣子而不及其君父,是偏也。”清廷却将各朝代中除亡国及无道被杀之君外,全入庙祀,从而祭祀范围扩大。二是注重正统观念,清高宗指出:“两晋诸代,因篡而斥,不知三国正统,本在昭烈。”因此只将汉昭烈帝刘备入庙祀,曹操、孙权及两晋南北朝诸君一概罢斥。又如,康熙时,庙祀中本没有明朝开国第二帝建文帝,但乾隆朝却将其补入其中。这都是清代正统在宗教祭祀上的反映。三是表彰英明帝王、勤奋有为之君,罢斥昏庸君主。
如,清圣祖说:“有明国事,坏自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神宗、光宗、熹宗不应崇祀,咎不在愍帝也。”高宗也说:“明神、熹二宗,法纪坠失,愍帝嗣统,事无可为,虽国覆身殉,未可以荒淫例。” 因此,愍帝(即明思宗崇祯皇帝)以其在位时勤奋有为而得入庙祀,明神宗、光宗、熹宗却被罢斥。这反映了清初各帝的治国方针。四是,把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作为正统,如辽、金、元各代帝王均入庙祀之中。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民族和睦政策。
⑦先农、先蚕之祀。
重农桑是清朝统治者的国策。顺治时,清廷在正阳门外西南建先农坛,乾隆九年(1744年)在西苑东北建先蚕坛。先农、先蚕分别由皇帝、皇后亲行祀典。
祭先农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规定每年仲春亥日举行耕耤礼。届时,皇帝率王公大臣到先农坛进香行礼。然后与预先选定的老农一同来到耕耤所。皇帝右手扶耒耜(lěisì音垒饲),左手执牛鞭,老农2人牵牛行进,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侍郎播种,老农随后覆盖。随后,皇帝登上观耕台宝座,观看王公、大臣等耕作,按规定,皇帝持耒三推,王公五推,九卿以下九推。耕耤礼完毕,王公、百官要行庆贺礼,皇帝赐给从耕的老农布各一匹。皇帝不仅本人重视耕耤礼,而且还要储君、皇子们亲身体验。乾隆五十年,高宗下旨,命令他的内定储君即后来的仁宗参加耕耤礼。仁宗为此写了一首诗记述此事:“播种承新命,南郊习礼回。”祭先蚕是清代唯一由“国母”皇后主持的一项国家重要祀典。清初未有此项祀典。康熙时曾在今中南海内丰泽园设立蚕舍,开始养蚕。乾隆七年,议定亲蚕典礼。届期,皇后及随从的妃、嫔先到先蚕坛行跪拜礼。次日,行躬桑礼。皇后右手持钩,左手提筐,在彩旗飞扬、金鼓齐鸣声中,采桑枝3条,然后到观桑台观看妃、嫔、公主等采桑。
⑧关帝之祀
清太宗时,清廷就在盛京地载门外建关圣帝君庙,开始对三国大将关羽的崇祀。清太宗还亲笔御书“义高千古”。清廷入关后,在京师地安门外建关帝庙,规定每年以五月十三日为致祭日。顺治九年,清世祖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世宗追封关羽父祖3代为公爵,并命天下府州县对关羽实行春秋祭祀,于是京师和各地纷纷兴建关羽帝庙。不久,清廷又定春秋祀仪:关帝庙前殿由大臣、后殿由太常寺长官承祭。届日黎明,大臣朝服入庙左门,在关帝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祭后殿行二跪六拜礼。乾隆三十三年,清高宗加封为忠义神勇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八年(1813年),加封“仁勇”二字。道光八年(1828年),清宣宗(1782~1850)又加封“威显”。咸丰2年(1852年),清文宗(1831~1861)加封“护国”,次年又加封“保民”。于是,关帝之祀定为中祀,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并奏乐。不久又加封号为“精诚绥靖”。同治九年(1870年),清穆宗(1856~1875)又加封号“翊赞”。光绪五年(1879年),清德宗(1871~1908)再加封号“宣德”。各直省每年3 次祭祀当地的关帝庙,礼仪略如京师。
⑨文昌帝君之祀
明代京师地安门外曾有一座文昌帝君庙,后因年久失修毁弃,嘉庆六年(1801年),清仁宗为表彰因“显圣”而吓退起义军的文昌帝君,修成了文昌帝君庙,并亲自前去行九拜礼,又御书“化成耆定”。此后,每年实行春秋2祭,春祭以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秋祭则在仲秋择一吉日进行。咸丰六年,文昌之祀被定为中祀。从此,庙的前殿遣王承祭,后殿由太常寺长官亲祭,祭祀时奏乐,行二跪六拜礼。

三、群祀

清廷定先医等庙及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
①先医之祀
明代在太医院景惠殿祭先医,清沿明制,每年仲春上旬的甲日,遣礼部尚书祭正殿。两傍之殿则由太医院官承祭,礼用三跪九拜。
京师宣武门内还有城隍庙。清初于每年仲秋遣太常卿承祭,雍正时改遣大臣、后又命亲王前去行礼。
②昭忠祠之祀
雍正二年(1722年),清世宗为褒奖替清一统大业而尽忠的臣僚,在崇文门内建立了昭忠词,规定每年春秋仲月,选一吉日,遣官致祭。祠内正殿为王公大臣神位,诸臣神位在两配楼及其后的正室。以后,入祠神位日增,位满为患,嘉庆时,又诏今各省建昭忠祠,而京祠限定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及八旗官弁。咸丰时范围又有所扩大。
③贤良祠之祀
雍正八年,清世宗为褒奖贤良之臣,在京师地安门外西侧建一贤良祠,规定每年的春、秋仲月,选一吉日,遣官致祭。届日,承祭官身穿蟒服,行二跪六叩礼。各省的贤良祠是在雍正十年修建的,每年也是春秋两祭,由知府承祭。北京贤良祠乃皇家祠堂,屋顶处铺设是黄、绿色的琉璃瓦。山门与前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角碑亭,亭内立有清雍正皇帝御制贤良祠碑。贤良祠目前山门、前殿、正殿及东西配殿由北京市同仁堂药使用,同仁堂已辟为旅游接待点,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到此参观购药。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