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惠安女风俗

惠安女风俗

发布时间: 2021-05-14 11:32:06

1、旧社会的惠安女是怎样防止女性出轨

惠安女的婚姻习俗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这在电影《寡妇村》有所展示,看上去有点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当地人称为黑凤凰衣,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据说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边过夜。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直到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才可以将妻子接回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娘家。
此后,只有等到较大的传统节日来到时,比如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丈夫方可将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复,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正言顺地长往婆家与丈夫共同生活。其实,惠安女形成这种一个长住娘家的习俗,并非无中生有。因为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了惠安女长住娘家的习俗。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在海边洗海蛤的老惠安女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传统婚俗的一个程序。据说,红色的火焰预示着新婚的生活红红火火。像传统的习俗一样,新娘通常都会梳着非常奇特的头饰。只有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这样漂亮的头饰。它是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为什么这些妇女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结婚或出门做客等庆贺场合,头饰突出一个“喜”字,讲究鲜艳、丰采。梳大髻,插上各式各样金银饰品,间以各种式样的绒花,打扮得犹如春意盎然的小花坛。同时用一条黑丝巾从髻边向后与衣沿等长,巾的两端再用黑帛接上,并以绿丝线缝制出各种花纹图案。平时居家,头饰则贯穿一个“简”字,追求简洁、实在,但绝不随随便便。她们往往插少许饰品和绒花,头顶套一块黑帛做面、里缝一层黑粗布拼凑的长方形罩,用三支竹子撑着,一半伸出前额,同时用黑帛做成羊角三角形竖于其上,尖端缝一道红色织带。住娘家或守寡时,恪守一个“淡”字。不梳髻,不插任何饰品,只把头髻尾部卷起,一半包黑头巾里、一半露在巾外、状似一束面线,俗称“褶职”。前者表示无拘束,后者强调守节。
惠安女以其比较独特的风俗吸引了民俗研究者的关注。
早婚
多数惠安女都有“娃娃亲”的习俗,在出生后不久即由家人包办订婚,现在仍有少数人延续该习俗。
长住娘家
“长住娘家”婚俗又称“不落夫家”,现在已经没有这一习俗。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只有等到怀孕以后才允许长住夫家。住娘家的时间至少有二三年,最长达20年以上,一般五到八年。她们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著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会被认为不吉利,所以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也因此常有出现来不及而生子于半家。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
成因分析
对于该婚俗人文成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该婚俗是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期的遗俗”;二是“因两性分工不同而引起的”;三是该婚俗与当地的“早婚”有关系,是“构成了同一婚姻制度下功能互补的部分”;四是“这种特殊的婚俗是土著闽越人不落夫家婚俗与汉文化中推向极致的封建贞操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2、惠安的风土人情

惠安女,确切地说并不包括所有福建省惠安县的妇女,而是专指生长在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小岞等乡镇一带的汉族妇女,也叫惠东女,是汉族中有着奇特服饰和习俗的特殊女性群体。惠安女勤劳、聪慧、慈良、坚强,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雕石、锯木、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是福建省最具特色的女性群体,吸引着海内外众多学者、艺术家及游客纷至沓来,中外文化人类学家更是把这里视为“人类学的宝库”。
惠安女的服饰造型美观、色彩协调,适于生活和劳动,在全国汉民族服饰中独具一格,解放初留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形象地描述了惠安女服饰的奇特之处,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3、请问有谁知道关于一些惠安地方风土人情的资料吗

在福建泉州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究竟她们是什么民族,在泉州又怎样生活?在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我们看到一些服饰奇特的农村妇女,据说她们就居住在附近的7个乡村,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全县人口的一小部分,但是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 每天在崇武做导游的惠安女谢聪慧都这样打扮自己,尽管她不太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视其为美,她也就穿上这种约定俗成的服装了。这种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呢?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纭。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年到70年代,有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 出门的时候,蒙的黑纱,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这是谁发明创造的呢?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他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时刻不离身的斗笠里藏着女人家的许多秘密。这是在崇武石雕博览园工作的惠安女詹聪萍讲述给大家听的。海边的气候变化多端,尤其是在惠东半岛的海湾,有时刮起海风特别冷,可是为什么惠安女的上衣却越做越短呢?在和惠安女接触时,我们发现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间的彩带和已婚女人的银腰带就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据说银腰带是男人送的结婚聘礼,它能展示夫妻感情的深浅和家庭财富的多少。也许这就是节约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脐的原因吧!对于惠安女服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郑文伟,这位曾经在大学担任过教授的县委书记有一些自己的看法。20世纪50年代后,惠安女的结婚头饰不再是沉重的金属饰品和黑布,而是用绸布制作的红绣球,美观又轻巧。在不同的时代,她们的结婚服饰也不尽相同。 惠安女的结婚服饰时代不同,它的样式也不一样,那不知道,它这个婚俗是不是也是时代不同也不一样。因为我听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惠安女有一个长住娘家的习俗?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一年里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后,长住到丈夫家,是有这样的习俗吗? 这种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而形成的长住娘家的习俗,究竟有哪些内容?对惠安女的人生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呢?我们来到了惠安小山乍半岛净峰镇的湖街村。村长吴素琴一家四世同堂,她上有公公婆婆,下有儿女,孙子,她家中的几代妇女几十年来经历过不同的婚俗。新婚夫妇从来没见过面,新娘子怎能马上适应陌生的夫妻生活,在过去,老一代的惠安女结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1969年结婚的吴素琴有切身的感受。如今吴素琴的女儿中专毕业,成为幼儿园的老师,她们这一代人的新婚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与老一代的惠安女相比,小山乍镇的村民庄锦花幸运多了,今天是她出嫁的大喜日子。自1985年9岁订婚,至今已有18年了,虽然她的婚姻也是父母包办的,但是在1996年,当她20岁时,她通过媒婆知道了谁是未婚夫,就开始大胆地和他约会见面,自由地谈情说爱,如今俩人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今天她出嫁是盼望着从此和丈夫天天厮守在一起。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传统婚俗的一个程序。据说,红色的火焰预示着新婚的生活红红火火。像传统的习俗一样,今天庄锦花梳着非常奇特的头饰。只有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这样漂亮的头饰。它是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为什么这些妇女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然而今天庄锦花梳着这么复杂的头饰,再也不是为了让它起监督作用,纯粹为的是别致、美观,为结婚的日子增添些终身难忘的色彩。如今旧婚俗中那些不近人情的习俗,已在现代惠安女的生活中逐渐地消失。

4、惠安习俗

惠安女的服饰奇特,惠安的婚俗更奇特。按当地习俗,惠女出嫁三天后要回到娘家去住。平时就住在娘家,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尽快时才到夫家住一两天,直到怀孕后方可长住夫家。在娘家住的时间很长,住上七八年是常见的,长则二十年,短则最少二三年。住在娘家的媳妇俗称“不欠债的”,住夫家的称“欠债的”。

惠女每年到夫家不超过十次,每次仅两三天。每次回夫家时要用块布遮住脸,直到晚上熄灯后才能拿掉,第二天必须在天亮之前回到娘家。怀孕生子也不能生在娘家,须在夜间赶到夫家去生。

由于夫妻双方见面的机会少,就会出现结婚几年了还认不清对方的情况。并由此而引发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据说在惠安某乡王某结婚已8年,其妻回家仅10天,因多在夜间相会,故一直认不清对方。一次王某上街买水果,而卖者就是其妻,因两人互不认识,还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此事被当地传为笑谈。

惠安妇女虽和丈夫见面的机会少,但却对丈夫非常忠心,大都没有婚外恋的现象。

惠安女的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以奇特著称。人群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最靓丽的服饰便是惠安女的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以颜色艳丽著称。除苹果绿、青兰、黑色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或绿白相间的。她们着装也较奇特,衣身、袖管、胸部紧束,衣长仅及脐部,肚皮外露,呈现出身段的曲线美,袖子则不长,仅到小臂的一半而且紧束,上衣下摆弧度为椭圆形。这种上衣叫作“截衫”。裤子多是黑色的,裤筒较宽大,裤围多白色或兰色。因其宽阔,故移步迎风摇曳飘荡,风韵飘逸。

黄笠仔也是惠安女的独特装饰之一。这种半笠是竹子编的,黄漆,带子很长,沿脸上花头巾边缘扎于颚尖上,余下的部分则挂于笠下特备的红绒丝环中。

头上的另一个装饰是头巾。头巾也有不同的颜色和饰纹,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各式各样的塑料花。

另外,银饰链也是惠安女奇特装饰的重要一项。她们穿玄绸裤时,通常e秀 用一条丝绳带子扎紧裤头,以银裤链挂在臀部上,以此凸现腰部和臀部的曲线美。银裤链最多时多达九股。银手链是多数惠安女经常戴的,出门时,她们要把折叠整齐的花手帕放于腰侧衬衫口袋内,一半露出外面,颇显风韵。

无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包紧头,露出肚皮,上穿截衫,下着玄绸裤,故有人说她们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客家风俗一瞥

晋唐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息,许多汉人躲避战乱而南迁。在来福建的一部分汉人当中,有一些是后到的,因而被称为“客家”。客家人的有些风俗是很奇特的,比如客家娶媳的迎亲俗,别具一格的“洗汤”,以及客家女的服饰等等。

闽西客家人娶媳中的迎亲俗,很有讲究。

出嫁之时,新娘先与家人共吃“告别餐”,然后拜祖宗和双亲,再“过来筛”,(米筛上绘有八卦图)换上新鞋,由长辈将其背上花轿,泼上一碗水,这时新娘大哭,恋恋不舍。在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位男子扛拖着一根带尾的新竹子,名曰:“拖青”。拖青前头还要用红线挂一份猪肉。拖青后面依次是媒人轿、乐队、两个小孩坐的灯轿、新人轿、嫁妆队伍。迎亲队伍多在夜间行进,一路浩浩荡荡,而且途中坚决不回避。这种习俗流传至今,不过新人的花轿大多已改为轿车。

客家的婚礼,客家的待客也很热情。若你到宁化一带客家人家里做客,主人首先招待你的是“洗汤”。洗汤也就是洗澡的意思。在这里,洗汤很平常,每家都有腰子型的浴盆,一头高一头低,旁边放一桶开水。小船坞时坐在高的一头,打一勺热水倒在盆里,用毛巾沾水擦全身。小船坞后,浑身通爽,宾主之间,都很高兴。

客家女的装束也很有特色。她们长年累月戴着一顶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用细蔑条或麦秸儿精心纺织而成的。斗笠四周是一条宽约6寸鲜艳布头做成的“笠披”、一顶斗笠,给勤劳善良的客家女又增添了一份动人和神秘色彩。

5、惠安女的故事谁知道

一位惠安女与“解放军庙”的故事 在福建省惠安县的崇武古城,有一座"解放军庙",它的正殿、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亭与和寮公、观潮亭等六个建筑物座落在金色沙滩上,每天面向波澜壮阔的大海播放《我是一个兵》的优美歌声。 走进正殿,只见27尊身穿绿色军装的解放军雕像神采奕奕地坐在神龛位置上,神龛上方高悬书写着"英烈27君"烫金大字的横匾。一位老妈妈正在拂拭台案,听说是记者在"八一"建军节特意前来瞻仰,热情地拉着我的手说:"解放军好啊!他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县委宣传部陈副部长介绍说:"这座'庙'就是这位曾妈妈带头筹资建的。她的名字叫曾恨。" 曾恨?一个奇怪的称呼。她为什么要为解放军烈士建庙,而且把晚年时光全部用在侍奉烈士上?听罢老人的故事,记者了解到一位惠安女报答解放军救命之恩的动人事迹。 1949年9月17日,叶飞兵团28军84师251团部分官兵乘6机帆船抵达崇武西沙湾,准备参加解放金门、厦门战役。上午9点多,有几架敌机突现崇武上空,为了掩护群众,正在练兵的解放军毅然向敌机开火,把目标引向自己。敌机掉转方向,向解放军阵地狂轰乱炸。不料,一个小女孩受惊了,一边哭喊着妈妈,一边从沙滩向农田奔跑,情况万分危急,5个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冲出掩体将小女孩压在身下,用血肉之躯挡住飞迸而来的罪恶弹片。小女孩得救了,5名解放军战士却壮烈牺牲。是日,共有24名解放军为民献身。当地群众在附近沙地将烈士隆重安葬,按当地风俗在坟墓上搭起一个12平方米小房子以供纪念。因此,解放以来,当地民间称呼他们是"24大人"。 被救的小女孩名叫曾阿兴,时年13岁,前一年随母亲从新加坡回国定居。妈妈泪流满面,深情地嘱咐她:"孩子,是解放军救了我们的命,你要一辈子记住他们的恩情。"从此,小女孩改名为曾恨。恨谁?恨杀害解放军的反动派。半个多世纪以来,曾恨从为人母到当了奶奶,始终以惠安女虔诚的方式到"24大人"坟前祭奠。1993年,她带头捐献省吃俭用积攒的6万元,同时忍辱负重四处"化缘",一颗至诚拥军之心感动周围的企业家和干部群众慷慨解囊,很快凑足几万元盖起正殿等建筑,同时请进在崇武海域牺牲的其他3名解放军战士,正式命名为27君庙。 崇武古城是我国现存的四大古城之一。明朝隆庆年间,戚继光于城内莲花山中设中军台,平息倭寇;清朝顺治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将之作为麾师渡海,收复台湾的一个基地。改革开放以后,"解放军庙"更是远近遐迩,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八一"建军节,惠安县学生高举红旗前来凭吊。作为"住持",曾妈妈虽然忙得不亦乐乎,却喜笑颜开,端茶倒水,欢迎年青一代了解解放军的故事。她指着门前的一块石碑,对记者轻声吟诵上面记录的民谣:"官兵奋战壮成仁,同志于今成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众敬功臣。"

6、惠安女民俗风情园跟崇武古城是一个地方吗?

崇武古城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中华石雕精品园、西沙湾、青山湾、惠安女等: 华石雕精品园 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位于古城南门外沙滩半坡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占地9公顷,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

7、泉州惠安结婚风俗

传统的闽南婚俗是极其复杂的,现在已经省去许多,只能算大概的吧,因为详细的各家各户都不尽相同。所谓“十里不同俗”,甚至隔壁邻居也有可能不同。
先是订婚,我所知道的是这天男方要来下聘金,给首饰。女方家里要请客,一般只请亲戚。订婚在闽南是很重要的,订完婚再退婚聘金就很难退回来了。我讲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女主人公是一位小学的校长,和一个有钱人家订婚之后。一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声带有问题。结果和她同去的人听成生育有问题。这件事传开之后,男方强烈要求退婚。由于是男方提出的,聘金没有退。后来这位女主人公再嫁,陪嫁很多(包括原来没有退的聘金),她老公从此被人戏称“郑百万”(她老公姓“郑”)。
再接着就是择日子结婚拉。择日子有很多忌讳,我很晕怎么也没弄懂就不多说了。选完日子就要开始准备嫁妆了。大家可能都知道晋江这一带陪嫁都是翻倍地陪。比如说男方下了8万元聘金,女方至少要陪16万元。有钱人家可能还不只这个数,陪上百万,再加奔驰、宝马的现在也很多。这还仅仅是现金,实际陪嫁远不只这些。因为所有的家具(床除外),电器都是由女方家购买,这里面也有好几万啊。那没钱人家怎办呢?没钱人家除了要购买这些家电之外,最最不济的也要将聘金原封不动返还。****正嫁女儿花钱是一定的拉。还有一个很夸张的是,女方的陪嫁,一般是银行存折,要打印出来放大,用镜框镶好搁新房里让人看。所以,去喝喜酒的人第一眼看新娘,第二眼就是看这张存折拉。
嫁妆准备完还不算完,还有很多其他必备品。我所知道的有七桶(脸盆,水桶,便盆和将来孩子的澡盆等****七件,还要在这里面压糖和钱),铅,茶叶梗和竹叶(将这些剪碎新娘上婚车时洒在新娘身上。铅在闽南和“缘”同音,新娘出嫁那天穿的衣服从内到外都要用红线缝上圆铅片),两个箱子(新娘至少要准备7套衣服,结婚7天内每天都要换新,箱底还要放压箱钱),还有化妆品、香水等等零散的东西。
结婚前两三天就开始忙碌了。因为还要准备盘担,盘担无非就是糖果、饼干、糕点、鱼肉之类的要一担一担装好要分给亲朋好友。根据关系的亲疏决定盘担的多少。一般最大份的盘担是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其次是舅舅,姑姑,姨姨;接着是远亲和朋友。大大小小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份。第二天还要到村里的家家户户去分糖果饼干。真是麻烦呀。
终于到了请客的日子拉。这还得从结婚前一天说起,结婚前一天女方家要先请客。结婚当天男方家请,结婚第二天新娘子回门同时还要再请女婿。相当于女方家要办两次酒席
说了这么多终于说到结婚了。那天新郎带着一帮人接近中午才来,女方要给他们每人煮一碗甜鸡蛋。同时新娘开始穿衣打扮,戴金首饰。这些漂亮的黄金手饰估计也是闽南的一大特色,像排链、黄金手套、金冠,其他地方估计很少人会带,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这里的新娘可是多多益善,尤其是脖子和手臂都是带的沉甸甸的。
接下来新娘要出门了。刚结婚的新娘有贵气,不能随便见人的哦。所以新娘是蒙着脸出来的。
然后要摸葱、摸蒜、摸萝卜。再由兄弟在其头上盖上黑纱。兄在前,弟在后。过火盆,出门必须撑红伞,往新娘身上洒盐、茶叶梗和竹叶。
然后新娘才被接走。同时小舅子、弟弟或哥哥也要一块陪同去。到了男方家,新郎的亲人都要回避(这叫避亲,可以避免日后发生口角)。和女方家出门时相****,在男方家进门时是先过火盆,再摸葱摸蒜,然后直接进入新房。新娘在喜宴时是不能上桌吃的,而由女方家派人送饭。
直到喜宴结束。新娘该出来上茶了。由媒人一一介绍新郎家的亲人,然后新娘上茶并送上见面礼,同时对方也要回赠见面礼。这些见面礼一般是首饰、红包,以前也有送衬衣的。到了晚上也有很多风俗,比如新郎新娘要挑水绕屋走一圈,新郎新娘交换衣服穿等等,不过现在基本上都省了。有一点要切记哦,晚上睡觉时要记得把你的衣服压在老公衣服上,以后老公才会怕你被你管。嘿嘿。
还没完呢。第二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新郎则在午饭过后才来新娘家。这天照例要请客,只请新郎和新娘家的亲戚,一般都要闹到天黑新郎才带新娘回家。娘家要准备两跟甘蔗和两只带路鸡(一公一母)让新人带回去。听说回去之后要把带路鸡放到床底,公鸡先跑出来就生男孩,母鸡跑出来就生女的,有意思吧。
到此,我们该忙的事情都忙完了。新郎新娘可还有得累,闹洞房可以闹七天,七天之内任何人都可以对新郎新娘没大没小,新娘委屈了也不能生气哦。
终于完了,大家是不是看晕了啊。但是闽南婚俗确实是这么复杂和累人,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还没写呢。呵呵。估计大家看都看累了吧。
祝你们婚姻幸福,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8、惠安有什么风俗吗?

惠安人传统过年习俗

“筅尘”。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最后一个“土地爷生”,是祈求财神寄托希望的日子,是总结今年展望来年的日子。在这一天“头家”要请伙计吃喝,支付伙计工资,手头上的事暂时歇歇,该让伙计回家过年了,俗称“尾牙”。“尾牙”过后,各行各业收尾,员工回家,各家各户便开始布置家居。一年未扫的“蜘蛛网”、灶前房后的污垢该清扫整理,桌椅锅碗该刷洗。“筅尘”,既有辞旧迎新的内涵,也表达铲除污秽远离疾病的愿望。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三“送神日”,专奉“灶君公”,供奉麦芽糖、花生糖等,据说是给“灶君公”甜甜嘴,让他到玉皇大帝那儿多说好话。
年货。送了“灶君公”后,人们开始忙碌办年货。所谓“蒸糕蒸果做菜包;买鱼买肉过年兜”,贴门神、贴春联、买新衣新裤新鞋,忙得不亦乐乎。
除夕。下午开始点香点烛,供奉祭品敬祖宗,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吃完年夜饭后,点香点烛,放鞭炮,开始“跳火盆”。男跳女看,若有家人在外不能回家,也得有人替跳,老人也要跨一下,小孩得由大人抱着跳,边跳边念“五谷丰登、钱银滚滚来”等。据说火代表兴旺、纯洁、长寿,跳了“火盆”后全家就会兴旺发达、健康长寿。而后,女人把火盆烧完的灰烬作为“钱财福气”扫回自家的灶堂。然后全家人点“通明烛”引火“围炉”守岁。到晚上12时,大放烟花爆竹敬“天公”,接着开始拜年。
元宵。全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宵”,元宵丸是圆的,用的是芝麻、花生末、瓜子仁、白糖、作馅,而糯米不是包起来的。而是一层层“滚”起来的,它是团圆的象征。吃完汤丸,小孩提着火把、灯笼,口袋装满小鞭炮,到处游街串巷,比花灯、游火把,大人也开始赏月观灯。。。。过了元宵节,新的一年开始了.

9、惠安女和自梳女是什么意思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崇武、小岞、山霞、涂寨四镇的汉族妇女。他们服装奇特,吃苦耐劳,获得极高的美誉。
《自梳女》是出现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不想嫁人的女性,女人一旦自梳后,其父母也不能强迫其出嫁。
惠安女:
惠安女,其实叫惠东女更为准确,是指主要集中居住在在福建省惠安东部的崇武、小岞、山霞、涂寨四镇这一带的汉族妇女。惠安女以其服饰奇特,极富地方传统色彩,再加上吃苦耐劳,获得极高的美誉。
惠安女以其比较独特的风俗吸引了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多数惠安女都有“娃娃亲”的习俗,在出生后不久即由家人包办订婚,现在仍有少数人延续该习俗。
“长住娘家”婚俗又称“不落夫家”,学者认为“这种特殊的婚俗是土著闽越人不落夫家婚俗与汉文化中推向极致的封建贞操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女诗人舒婷曾以《惠安女子》为题写过一首歌颂惠安女的短诗。
舒婷《惠安女子》http://ke.baidu.com/view/1357809.htm
惠安女参考地址:http://ke.baidu.com/view/53835.htm

自梳女:
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自梳后的女人被称为自梳女,也称马姐或姑婆,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过去时代,建礼法苛严,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约自明代中后期起,相继产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习俗。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自梳女参考地址:http://ke.baidu.com/view/40904.htm?wtp=tt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