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30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30字

发布时间: 2022-07-01 18:09:38

1、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单一点的介绍

蒙古族群众崇尚礼仪,讲究礼貌,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当有来客拜访时,首先为其看狗,微躬身施礼,互相问好,再引入蒙古包。来客一般由女主人接待,倒茶、上奶食,炒米,炸果子,递烟。遇有就餐时间,主人要热情劝留客人,客人越随便自在,主人就高兴满意。
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馈赠、交际、奖赏,定亲时使用的重要礼品之一,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一般用丝织品制成,长度在1.2-1.5m之间,颜色有白、银灰、浅兰、黄、红等,所献哈达的长度、质地、色泽要依据接受者的身份和与自己的关系而定,每种颜色代表一种礼俗。
换鼻烟壶鼻烟壶是蒙古族传统社交礼品。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壶上图案绚丽多彩,一般用玛瑙、翡翠、玉石雕刻而成。遇有重大喜庆节日,同辈相见,双方用右手递烟壶,小辈单膝下跪双手接壶,长辈品烟、小辈不品烟,只把壶略向上举一下。
敬酒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酒具一般为银碗或银盅。敬酒时,男主人必须头戴帽子,衣着整齐,斟好酒后,双手托起哈达捧银碗、唱敬酒歌,以辈数或年龄大小依次敬酒。
旧时,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一般诺颜去贝勒家时,先把骑马拴好,经贝勒允许后,方能进家拜见。贝勒去部下家时,待部下或家人出迎后才进屋。
过去,官方往来,则以本地土特产品或地方风味物品做见面礼和回赠礼。平常人家往来,一方如给一方赠送哈达或点心糖果等物,接受方还其盛具时,必须盛放些物品,绝不能空空返回。
牧民饮食以肉食、奶食、面粉炒米为主。肉食主要有羊肉、牛肉。羊肉吃法以手把肉、晾干肉为多,冬季卧山羊或牛时,将其肉割成条状,凉在阴凉干燥处,第二年春、夏季节吃干肉。食法主要以泡炒米、吃干肉沫面条,干肉沙葱包子多。
近年,牧民遇重要宴席或婚礼有吃全羊、放“乌查”(羊背子)的习俗。“羊背子”取全羊由背上往后数第三根肋骨至尾部一段和羊头下锅,出锅后盛入木盘,先放“乌查”,“乌查”上再放羊头。灌肠多是“血肠”和“肉肠”。羊小肠灌以面粉或荞面调和的羊血,肥肠或牛肠一般灌肉、肚等。
牧区牧民的主食还有蒙古包子(纯羊肉馅)、酸奶面条、奶油卷儿配羊肉汤等。
奶食分奶食品和奶饮品两种。奶食品有奶油(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等。牧民一般喜欢在白油内参入“树木勒”(奶蛋子)灌进羊肚内存放。是冬季喝茶泡炒米的理想佐料。
奶饮品有奶茶、酸奶子、其格(发酵马奶)和奶酒。
奶茶是砖茶、盐、鲜奶相兑而成。
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样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火葬是喇嘛教传人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撤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人殆。人殆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摈,东部地区蒙古族一般都当天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人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台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撤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伙子都来哀悼和参加葬礼。
草原是歌的海洋,歌的故乡,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的蒙古族人民和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兄弟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物质文明,同时又创造了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无论是在辽阔广袤的草原,浩瀚无垠的大漠,还是在富饶的农区乡间,到处都飘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之声。这些丰富多采的音乐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直伴随着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建设自己的家园,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那达慕”在蒙古族语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夏、秋季节祭敖包时举行,一般一年一次大会。主要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规模大小不一,是时正是草原上气候怡人、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牛羊肥壮的黄金季节,节日期间,牧民们身穿节日新衣,乘马驱车,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处。一时草原上五彩旗帜如霞云飘扬,蒙古包如点点珍珠,一片节日气氛。近年增加了马上射击、文艺体育表演、图片展览、电影放映、文教卫生宣传,以及庆丰收、交流生产经验、选举模范和进行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内容。

2、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蒙古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那达慕大会,不吃马肉。

蒙古族基本习俗-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蒙古民居——蒙古包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鼕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饮食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3、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1、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4、岁时风俗

4、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近些年受到内蒙古大草原旅游热的原因,很多蒙古的风俗已经被游客所熟知,这里不准备赘述,但是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习俗和来由大家并不清楚,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习俗:

蒙古族名字的趣事:蒙古族人名字非常好听,他们没有姓氏,起名字非常随性,自由而富有诗意,男孩子经常起一些阳刚的名字,铁钢、巴图、康熙、帖木儿、巴特尔等,这些名字都有结实、坚强、勇敢、英雄等意思,而女孩子的名字大多用花草的名字来命名:这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习俗,如果你来到了纯牧区的蒙古包前,学几句花草的蒙古语,大声呼喊出来,运气好就会有漂亮的蒙古族姑娘从蒙古包中跑出来,比如:其木格、塔娜、格日勒、萨仁、娜仁、敖登、哈斯等,它们都有不同的意义,其中“娜仁”是太阳的意思,“萨仁”是月亮的意思、“敖登”就是星星,“其其格”是花的意思,“其木格”是花蕊的意思,“高娃”是俊美的意思,而“斯琴”是宝石,现在你知道“斯琴高娃”的一日了吧?还有“斯琴格日乐”也明白了吧?不是“听笑话第二天才乐”。

所以说,到草原上旅游,学几句简单的蒙古语非常有好处,一下子就能拉近同他们的距离。

蒙古族喝茶的讲究:蒙古人一日至少喝三次茶,都是那种熬制的奶茶,草原上蔬菜和水果非常少,即使运过去也不新鲜,所以蒙古人吃的蔬菜和水果比较少,但是很少缺乏维生素,主要原因就是喝奶茶带来的好吃,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蒙古人可以顿顿吃肉,游客连吃几顿就受不了,原因也是没有喝奶茶的原因。

蒙古人喝奶茶非常讲究,不仅要长幼有序,还要有仪式感:具体是要先敬、天、地,新奶茶要在蒙古包外向天和地泼洒一些,以敬山、水、土地、神灵等,倒茶的时候要用右手持壶或勺子,壶嘴和勺子的头部要向北侧和向里,不能向外(朝门)向外,倒茶时一定要倒半碗,不能太满,端碗的手指不能探入茶中,敬茶的时候要按照长幼的顺序,先给老人或者尊贵的客人,填茶也要有讲究,不能等客人喝完,要在快喝完时填茶,懂的客人也会主动留下一些,一般情况下,喝完茶长者还要唱一段《祝词》来感谢茶。

那达慕中的习俗:到草原上旅游,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那达慕,会发现他们的很多比赛不讲级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摔跤比赛的时候,运动员捉对厮杀,不分年龄和体重的级别,输了就淘汰,剩下的晋级,最后只决出冠亚军,其它不记名次,看似不公平,其实是最优秀的选拔制度,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运动员之间有相互制约的情况,这种不确定,冠军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是选拔人才的好方法;

同样,他们在赛马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分年龄和体重级别,而且是30-50公里的那种长途赛,甚至不分男女,大家一起上,一次比赛下来,有几百匹马同时冲出跑道,不仅需要体力,还要智慧和运气,场面非常好看。

其实蒙古族好友很多好玩的习俗,都是有原因的,这些背后的原因更加有意思,以后会继续讲解,希望大家喜欢,谢谢阅读!

5、蒙古族习俗有哪些?

1、艺术习俗

一提起蒙古族很多人除了会想起烤全羊之外,还会对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情有独钟。蒙古族人能歌善舞这是公认的事实,.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蒙古人用勤劳勇敢的人生态度,以及独具草原特色的大智慧,创造出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草原音乐。

每当马头琴响起之时,都会让蒙古人精神振奋,而其他民族也会从马头琴的琴声中,听到蒙古族人或喜或悲的复杂情感。在蒙古族中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皆会跳舞唱歌,作为蒙古族最为独特的艺术习俗,也为我国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2、建筑习俗

现在很多人在去内蒙古旅游的时候,都能够看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蒙古包。《史记》和《汉书》分别对蒙古包有所记载,在古代历史中蒙古包又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的诗句。

但是在蒙古族史书中记载,蒙古包又可以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按照汉语翻译可以得知就是没有窗户的房子。这种房子具有安装方便、可拆卸等特点,一般都是由质地比较坚固的毛毡、木栅撑杆、等构成。

据历史记载,这种特别具有蒙古族风情的房屋,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并且最先在突降、东胡等部族中流行。蒙古部落也延续了这种住房特色。作为一种冬暖夏凉、具有防风防沙功能的房子,直到现在社会在蒙古地区依然比较盛行。

3、祭火习俗

对于古代社会中的游牧民族来说,“火”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蒙古牧民、猎户来说,他们对“火”更具有崇拜之情。蒙古族人之所以崇拜“火”,其实与祖先崇拜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祭火”习俗分为年祭、月祭两种,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汉族小年,蒙古人会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祭火”仪式。简单说就是将牛羊肉、酒等投入火中,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火神爷的庇佑,并且还可以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月祭”则在每个月的初一、初二举行,祭祀仪式基本上与年祭差不多。事实上在蒙古族聚居区有很多关于火的禁忌,不能向火中泼水或人杂物,同时也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笔者认为这种习俗就是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

4、蒙古族婚俗

在古代社会蒙古族由于并未形成婚礼制度,所以他们的婚姻方式基本上都是“抢婚”。但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以及礼仪形成,蒙古人抛弃了最原始的“抢婚”习俗。而是汲取了汉族人的婚俗礼制开始实行“聘婚”。

“聘婚”其实与汉族人所说的“三书六礼”婚姻制度差不多,在公元十三世纪之后“聘婚”在蒙古族中开始流行。这其实与社会制度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十三世纪之前蒙古族一直都处于奴隶制社会。

但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蒙古族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大家都知道封建制虽然有其固定的缺陷,但是在婚姻礼俗方面却做得比较完善。所以,当蒙古族人开始实行“聘婚”习俗之后,其实也预示着向文明社会迈进了一大步。

5、蒙古族服饰习俗

相信很多去过蒙古大草原的人,曾看到过身着蒙古传统服饰的蒙古人。蒙古族作为一个有本民族文字和语言的古老民族,在其形成之后服饰文化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向更加具有文化素养的方向发展。

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蒙古族服饰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代。但是笔者却认为一旦服饰与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就预示着已经拥有了文化特征。很显然蒙古族服饰文化应该是在,东胡时期才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蒙古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就是长袍、长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长袍都特别肥大。但是从颜色上来讲多以红、黄、深蓝色为主,这说明蒙古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掌握的染布技术。或是与汉族手工业者学习之后,进而形成了独具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染布技术。

一般情况下蒙古族长袍无论男女下摆均不开衩,而在穿长袍的时候腰部还会系着一条红、绿绸缎腰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肥大的腰身固定住,这样在穿长袍之后才更有利于日常生活。

6、内蒙古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带你了解一些常见的内蒙古习俗-内蒙古风俗习惯与禁忌。
假如你有机会来蒙古包里作客,立即被好客的牧民拥着进入蒙古包。蒙古包里铺着毡子或地毯,大家都席地而坐,在毡子上坐着是可以不脱鞋的,这不算失礼。但待主人让座后放可就坐,然后要顺次向主人全家致以问候。见面礼仪过后才开始说明来意谈正事。
一、 客来敬茶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但这些奶食品都是很饱人的,所以如你不便多吃,掰一小块奶豆腐或舀一点奶油表示品尝就行,这同样使主人高兴。
二、奶酒敬客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要是你表现出几分客气的样子,大家就唱起感人肺腑的敬酒歌,主人则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当你接受主人的盛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时,主任会感到极大的愉快。因为你尊敬主人并接受了主人象奶酒一样纯洁的友情。这时候,好客的主人遇到知心朋友,和你对酌,多喝几盅酒。确实也有那种“相逢意气为君饮” 的豪迈气概。只有在这时你才真正置身于蒙古“酒文化”的欢乐气氛中。
三、献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送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四、敬鼻烟壶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
五、禁忌礼节——火忌
禁忌礼节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六、禁忌礼节——忌蹬门槛
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官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七、禁忌礼节——水忌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休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八、白 节
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九、祭火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十、祭敖包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十一、祭尚西
蒙古族还有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额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仪式结束,便进行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
十二、祭成吉思汗陵
祭成吉思汗陵,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把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十三、祭苏鲁定
祭苏鲁定,苏鲁定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园内。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微,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祭祀时,祭桌上摆放了整羊,还有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参加祭祀的蒙古族群众络绎不绝,各自带着祭品,虔诚地叩拜苏鲁定,借以表达对成古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附:其他忌讳
忌摸头、忌别人打狗、忌产妇住处外人进入探访。
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7、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蒙古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他们的谚语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

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家庭沿袭

早在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畜牧业生产有了相当发展,伴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 蒙古人家庭发展起来。

成书于十三世纪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对蒙古族的家庭情况多有记载,如阿 豁阿死后,兄弟五人“即分马群家赀”,孛端察尔在兄弟的帮助下俘获扎儿兀惕部的阿当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

8、蒙古族简介30字

 蒙古族现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十三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翰斯尔对原有的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同用范化的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字对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的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要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蒙古族习俗­
见面要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塔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人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肉时,一般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加牛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火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火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的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家的心。如不便多吃或不习惯吃,尝一点也可以。­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鞠躬双手托着送给对方,受着应鞠躬双手接过或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蓄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客人进入房中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蒙古族人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
蒙族人的食俗­
牧民视绵羊为生活中的保障,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查干伊待”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小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牛,绵羊,其次是山羊,羊肉的常见传统食用方法是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烤羊等七十多种,最具特色的是内蒙古烤全羊和手扒羊肉。­
“手扒羊肉”是蒙古族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法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水中清煮,待水沸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执蒙古刀大块大块的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里,托着长长的哈达,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客人,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是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将酒归还主人。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和白食占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炒米。蒙古族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有的蒙古族煮奶茶时还要加点黄油,奶皮,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也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人大都能喝酒,所饮用的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马奶酒,每逢节日或亲情朋友相聚,都有饮酒的习惯。­
蒙古包­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二十多个人休息,小者也能容十多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在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连接在一起绑好,然后搭上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蒙古包搭好后,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子等,现在一些家用电器也进了蒙古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折装容易,搬迁简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好。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专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节庆­
蒙古族传统节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
“白节”是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就是汉族的春节年节,亦称“白月 查汗撒日”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扒羊肉,包子,饺子等。初一的早晨晚辈们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草原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金凤秋爽,牛肥羊壮,是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这时他们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比赛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了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的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一千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在上场。摔跤手们手上和身上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边沿镶有铜钉。下半身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颈上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的名次。出场,收场双方摔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摔,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草原上的风俗习惯
迎宾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9、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亲时,新郎要佩带弓箭,跨骏马启程。到女家后,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时再挎上。

2、刁帽子,也称抢帽子。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

3、献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4、递鼻烟壶,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10、蒙古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祝寿习俗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

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2、婚宴礼节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的宴席,主要是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这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

这一仪式是宴席的重头戏,首先男方要用亲友们送的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当,因为这都是亲友们送来的祝福,当然要让它充满整个新包。接着要请祝颂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以及其他亲友们入座。

3、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

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10)蒙古族的风俗习惯30字扩展资料

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