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起灵风俗

起灵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7-02 11:10:17

1、乾隆王朝的葬礼习俗

一、乾隆王朝的丧葬风俗概况: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报庙、烧饭。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二、乾隆王朝的丧葬治丧流程:
① 备材:
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② 丧仪:
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③ 挂布幡:
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④ 入殓:
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⑤ 停灵:
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除合亩制地区不许为老人备棺材外,其他黎区有为老人备棺习惯。
⑥ 出殡与下葬:
满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锹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齐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灵柩发引叫“出殡”。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枢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以礼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生前养的猎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将骨灰埋在灵前脚底下。

2、人死之后家里有什么习俗? 要全面点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格也随之升级。现在,“穿堂窑子”大都用砖箍,俗称“砖箍墓”。还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时,就箍好了墓。一则为老人去世后,有备不忙;二则让老人看一看自己殁后的“居屋”,以表儿女孝心。

当地人“打墓”还有许多讲究:一是“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钉好的木橛、划好的开挖线,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二是打墓时间的长短,以灵柩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自“吉日”破土动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须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如果灵柩停放时间短,很紧迫,那打墓人就得风雨不避,日夜去干,绝不能误了下葬时辰。三是打墓人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尽力款待。过去,每当吃饭孝子都要“以跪伴食,无命不起,直至食终”。如果时间紧迫,饭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饭以食完不剩为好,万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讳带回家中。现在,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但是,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盛碱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当地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碱”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接着,请人书写“铭族”,当地俗叫“主族”。所谓“主族”,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主旌”虽然写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为什么要写“主旌”?因为死者“入殓”后,其形貌已不可见,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当地丧事有的将“主旌”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还有“七星剑”、“十二件”等名堂。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当地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总之,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白茫茫、凄惨惨的丧事气氛。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当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一般写法如下:

讣闻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X府君讳XX(女性则写:显妣X府X孺人)。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在本宅寿终正寝,享年X十又X岁,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慈)命兹定于X月X日开奠,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齐衰期服孙XXX泣血稽首

齐衰五月曾孙XXX技泪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

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

所谓“成服”,就是在“出子”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拄起哭丧棍(俗称“哭棍”,即柳枝缠上牙状的白纸条,),满院一片白。“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备,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殡。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

“出子”时,所有孝子要到齐,娘舅家人要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吹着唢呐,奏起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以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出子”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就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家族人多势众,所以,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

请主

实际上是请“陪客”,但当地人却叫“请主”。就是在开吊祭奠的前一日下午,把“五服’之内先于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灵”请回来,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礼。男死请“兄、弟”,女死请“妯娌”,男女不能混请。“请主”时,前有鼓乐吹打,孝子列队跟随。请谁,谁的长子抱其“牌位”领头烧纸,坟头在的在坟上烧,坟头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烧纸。吹吹打打,满坳转悠,也有向村邻宣告第二天开吊祭奠的意思。“请”完回到自家大门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后回到灵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灵牌”为中心,分左右、按长幼雁翅形摆放停当。接着磕头烧纸、献饭,好让他(她)们一起“吃、喝”。

“请主”完了之后,女婿、外甥或儿子向死者献羊,俗叫“领羊”(也有提前“领”的)。“领羊”就是把绵羯羊拉到灵前,赞礼者面向灵堂高喊:"x x献羊者名字),给你领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后还说:“抖毛大领。”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动,就算是死者“领了”,拉出去宰杀作席场,第二天待客。为什么给死者“领羊”?有的说是送给死者在阴间当马骑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食用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驮钱的。人们各有自己的理解,没有什么定论。

开吊

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设席待客祭奠。所谓“开吊”也有公开祭奠的意思。当地俗称“来客”或简称“奠”、“吊”。此日来客最多,也是丧事的高潮。

当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烧纸,“执客”动手,在大门以外“出纸”。当地人把这种“纸”叫“大纸”,是由“纸活匠”用各种色纸(以白纸为主),凿刻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作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模样,然后粘糊串连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蟠飘带,吊挂在两丈左右的高杆上。其简繁由丧家自定。“出纸”有扬幡招魂、招回死者灵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纸”毕,接着是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给亡灵献饭。献饭时,还要把丧事中杀了猪的猪头都献上。来客一看祭桌上的猪头,就会知道过丧事杀了几口猪。

当日,亲朋邻里陆续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有人专门登记来客和礼品,俗叫“上礼”。凡有来客都鼓乐齐奏,热情欢迎,有“知客”专职接客。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之类,要在赞礼人的带领下,乐队前行,孝子列队随后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来,丧事奏乐除了唢呐以外,又引了西洋鼓号,就显得更加壮观、庄重、气派。

来客祭奠多赠“烧纸”、贡香、台蜡、纸活、礼馍、现金(俗称“奠仪”)等;至亲也有送恭旌、灵条子(布料上面贴上悼词)、挽联的;还有敬献花圈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政府提倡“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丧事规模上有所升温,攀比之势蔓延。许多人以丧事匾、幛多为荣。不管谁死了,生前德业如何,“行情”送礼的人们都要凑在一起,请有“职衔”的人挂名题词,制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滥、俗之嫌。

来客在灵前烧纸奠酒后,就有人散给他们“孝纱”,以作佩戴。接着由总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们人席就餐。不参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亲友,饭后即可向丧主告别离去。

祭礼

丧事应当过几天,在当地没有定则。一是根据“阴阳”先生推算选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据丧家的筹备情况定;三是根据时令季节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丧事过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过去,还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动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习俗,就是把灵柩用土蟹砌埋起来存放,等待吉日吉时再过事埋葬。

当地丧事大体分为普通事、官宾事、加祭事三种类型。普通事无主官、土官、礼宾,有少数吹手吹奏唢呐即可。不行“点主”礼,仅跪草守灵,烧纸奠酒,接待来客祭奠而已。官宾事乐队庞大,礼节复杂,耗费极大,惟富有人家才能办得起。要请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礼宾四人,着旧式袍服,戴旧式礼帽。分别有祭墓志铭、祭大木、行家祭礼(即“三献礼”)、“点主”礼,还有墓前“祭后土”等等仪式。每举行一项仪式都须鼓乐齐奏,呼叫赞礼,三拜九叩,读文祭告。过去,有些丧家还请和尚、道人诵经“打醮”,超度亡灵。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过去因家贫或其他原因,觉得父母葬礼不隆,后来儿孙发了财,选择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择“风水”改葬、迁坟(俗称“翻埋”)。其形式可以按普通事过,也可以按官宾事过,主要是祭奠亡灵,缅怀老人生前对本人的恩德,宣读哀词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为自己扬名夸富,也叫给老人“补心”。

那么,什么叫“点主”?

人死了以后,儿孙们就要为他(她)们制作、书写牌位和灵牌,牌位用于后来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制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个木质带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楼”。据说,源于《二十四孝》中“丁兰刻水重行孝”的故事。灵牌是标志死者灵柩,并随灵柩一起埋葬。特别禁忌灵牌和牌位放在一处或互相见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还简要写上死者生卒时间和行述。当地讲究的是,“牌位”上书写亡人姓氏名讳的一行字,必须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这两个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说这一行字的字数必须是6或7、11、12、16、17字,余类推。

“点主”是官宾事中的一项仪式,其过程是这样的:将“主官”事先安排在邻居家中(假称“公馆”),孝子列队由赞礼人带领,鼓乐细吹细打,到“主官”门前乐奏三遍,“主官”出门行上路礼,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轿”状,两侧举着“肃静回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鸣锣开道,缓缓前行。作“主官”的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声噼啪,鼓乐伴行,后面有一人烧纸,一人撒五谷杂粮和“纸钱”,叫做“打散钱”。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贫苦百姓拦轿“告状”。回到灵前,乐人三次“报鼓”;厨师用一块红纸包一方块猪肉献给“主官”叫“献印”,“主官”均给他们赏钱。厨师领赏之后还要说:“祝老爷高升再高升!”等吉利话,然后“点主”。因为牌位上或家谱、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写妥,只有“神”字缺最后一竖,“主”字先不写一点,行点“主”礼时,由“主官”用毛笔蘸上朱砂红去完成。赞礼人拖长声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补写“神”字一竖;接着高喊:“点一主!’,再补写“主’,字一点,统称“通神点主’,。“点主”后,一些人还让“主官”给小孩印堂虱个红点,以图吉利。行“点主”礼的目的在于借助“官威”点化亡灵,使其在阴间有体面、显神通,更好地保枯后人。

以上一些迷信虚妄、故弄玄虚的繁文褥节,如今多已废除,但悼念祭奠,磕头烧纸,穿白戴孝仍是葬事的主体。

等等 太多了

3、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告诉别人这样不会有始无终。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需求一样。只要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

4、侄子不点头不起灵是什么意思?

这是丧葬的一种礼仪,就是说若娘家侄子不点头不同意的话,已逝的姑姑是不能起灵入土的。这是农村习俗的一种礼仪而已,我们可以辩证地去认识接受它,接受其文化,剔除其糟粕。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起灵的含义:

1、一指将停放在灵堂的灵柩抬起运走的那一时刻的过程。是举行一系列葬礼活动中的首要一环。

2、二指张起灵,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里面的灵魂人物,本书主角之一,铁三角的精神领袖。一出现就给所有人安全感与希望,几乎无所不能。

作者南派三叔在访谈中提到,小哥是全书中最善良智慧神秘强大的角色。此外,在盗笔原文中,小哥数十年间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容貌,据作者称其为“长生的完整体”,故不会发生诸如“尸变”之类的长生后遗症,可谓是完美的长生者。

5、丧葬习俗有什么?

丧葬习俗流有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1、圆坟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坟烧化冥纸冥钱,或将死者亡灵请回家中祭奠。此亦为小祭,也称“百日”。

周年分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头周年、二周年皆为小祭,三周年最为隆重,一般都要过大事,搭设祭棚,请鼓乐手、阴阳班子打醮念经、呈献纸活、花圈等。


(5)起灵风俗扩展资料:

丧葬中,所有人手握牵引灵车绳索的人一起合唱挽歌。汉代田横的门客写的挽歌的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当时田横自杀,门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来了。歌辞的意思是说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晒干灭亡,又以为人死了灵魂回归到泰山南边的蒿里。所以有这两章。

6、白事习俗中的出丧,究竟都有哪些讲究?

出丧是丧礼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幡儿、牌儿、棍儿、盆儿、罐儿,谓之“出丧五大件”,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风俗。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都是不同的。

至于这“出丧五大件”有什么作用,我也只能查阅资料进行讲述:

幡儿,旧俗出殡时举的窄长像幡的东西,我国有的地方的”幡儿“是用白纸剪拼成圆柱形的幡,有的是用布撕成条幅,有的在木头或棍子上挂一块布。布的左边写死者生日,右边写死者去世的日期,中间写死者的姓名。它是古代招魂的旗帜,也叫引魂幡。因为民间流传,人死后,他的灵魂会在他熟悉的地方游荡。用幡来引导死人的灵魂,使得灵魂随肉体一起引到坟墓中去。出殡时由长子打翻儿,父死以左手打着;母死以右手打着。如果长子殁于父、母之先,次子无权打翻儿,却由重孙代替。人死后,灵前没有个打翻的,说明此人没有后代。

牌儿,全称应为“灵牌”,是灵柩入土之前供奉的临时纸制灵牌,它不同于祠堂里常年供奉的木质“主牌”。“妣”代表母亲牌位格式,“考”代表父亲 牌位格式,如果牌位前写“先”,说明家中还有比逝者更高辈份的人,他们还健在。传闻,牌儿是死人的身份证明或者路条,否则就是个黑户。没有固定的地方,只能到处游荡。按规矩,都用一块黑纱蒙起来。出丧时,由次子捧着。

棍儿,实际上是“棒儿”,即俗语说的“哭丧棒”。古代丧礼时父死用竹杖,母死用铜杖,上圆下方,其长度和胸平齐。后来,逐渐被简化,哭丧棒就由裹上白色纸条的棍子代替,仅是个象征性的东西。传闻,哭丧棍是给亡灵开路的棍子。“哭丧棍”让亡灵在阴间的道路上驱赶恶鬼用的,好让亡灵顺利通过而 不受欺负。也有人认为孝子持哭丧棒送葬的意思是,因为孝子悲痛过度,身体支持不住,而依靠棒来支撑。

盆儿,名“吉祥盆”、“阴阳盆”,民间俗称“丧盆子”。“摔盆”就是在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把灵堂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这也叫“摔老盆”。摔盆儿也是有讲究的 ,父死左手摔,母死右手摔。要一次摔碎,越碎越好,相传,因为这个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摔盆”的应该是死者的大儿子或大儿孙,即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长子不在了则次子摔,以此类推。如果没有摔碎,就不能摔第二次了,只能让抬棺的杠夫踩碎。瓦盆一摔犹如一声号令,扛夫们迅速抬棺起灵,送往墓地,不“摔盆”是不能起灵出殡的。

罐儿,即“焰食”罐子,正名“宝瓶”。是个小瓦罐,上下略窄,中间稍粗。到后来直接用饭碗代替。出丧前夜,由死者的儿子、儿妇、女儿以及外姓亲友用一双新筷子或者秸秆轮流把祭食放到罐里,以红绸扎好。送丧时,由大儿媳妇抱着,谓之“抱罐儿”。如长子不在,又无长子之妻的,就由重孙抱着,或由承重孙媳妇抱罐儿。民间传闻,罐里的饭食可以让亡灵带到阴间去,让他不饿肚子。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想法罢了。

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白事习俗很多已不可考。但出殡最为亡者的最后一程,多为世人所重视。怀敬畏之心,合理继承白事习俗,将传统习俗与文明祭扫相结合,是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

7、河南南阳镇平老人去世风俗习惯有哪些?

旧时,民间人死时,要放“落气炮”、烧“落气钱”。]请阴阳先主看期做道场、将死者背到正堂屋入棺。背死者时,要打伞遮人,即死者不能见天。[]死者穿戴为衣双、裤单,一般是6件衣服,3条裤子。

入棺内要给死者装钱口袋,内装纸钱,另有打狗馍馍装入棺。[做道场按经济状况的不同为3天、5天、7天、10天。道场要插招魂幡,做几天,插几根。[白天是念经,晚上拜唱(唱孝歌),晚上大开路,招亡破狱(男),破血河(女),放河灯(高梁杆作的船,点蜡);燃蜡供天,点地灯(盏形灯),劝函(戏鬼神走),坐高台,打鬼弹子(3--4张大桌子重叠到一起,米豆腐切小块为弹子),发丧时,将死者用8个人从堂屋抬到地坝,放在凳子上,死者的后人即跪下给帮忙的金头。并跪着吃丧饭,然后起灵摔碗。

起灵时,16人用白布拉棺,送葬上山时沿途放鞭她激“买路钱”,入土时要接良米,阴阳先生边撒边说死者的好话,后人接米,接米后立即往家跑,意即走得快发得快,先到家先发尔后由帮忙的推土,烧火场(买房子等陪等品]阴阳先生要按死者的死期甲方推算回刹时间(死者回家,由鸡脚神,无二爷押回来),家中要摆酒莱,洒地灰(正堂屋或死亡那间房)。而后烧七(即七天烧一次纸钱,点香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迷信,提倡火葬。但仍涉个别人仍作旧丧葬劣俗,唯规模已小。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8、传统葬礼上有什么规矩?

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合葬的。

汉族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讲究入土为安,因《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才是孝顺。新中国建国后则统一改为了火葬。爱斯基摩人居于冰天雪地无法土葬,每筑一小型圆顶雪舍安葬死者。

葬死者,最初视为圣地,但后来则视为不洁之地加以回避,并用石灰涂成白色俾便辨认而免误入,此即隐喻之语源。但此类洞窟墓地极多民族仍视为圣地并予朝拜,如西印度及斯里兰卡数以千计之岩窟庙即是。

(8)起灵风俗扩展资料:

死者一般作卧姿,面对方位每与宗教有关,如穆斯林死者必令右侧朝著圣地麦加;佛教徒头部北指;古埃及人面西,当即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之谓。

非洲达加里族男女有别,据某学者谓:男尸面东,意指日出而作——狩猎耕种;女尸面西,意指日落应炊晚膳。巴比伦及苏美人卧姿仅限高阶层身分,贱役只能作屈身姿,像是在待命侍候。

美洲印第安人死者土葬时踡伏作胎儿状,似有返本归源之意。若干民族采立葬,1970年维也纳有所谓「立葬爱好者俱乐部」,会员死后置入塑胶筒,掘地为洞直立埋葬。

9、农村老人去世出殡在起灵路上烧掉死者的枕头是什么意思?

农村老人去世,出殡在麒麟路上,小店死着的枕头,农村老人去世,一般都是老人生前的东西,全部烧掉,这是农村的风俗习惯。

10、东北人死后三周年风俗

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五七,百日,周年等。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一、 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一、 戴孝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扎 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戴孝过去有很多讲究。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只要能戴孝就行了。但是家族也应穿着素装,儿女们要带重孝,必须戴在头上的,孙子辈的在孝布上带一小块红布,重孙子辈的在孝布上带一小块蓝布条,以视区别,其他族人男的系在臂上男左臂,女的戴在头上。二、灵幡灵幡又称引魂幡,招魂幡,为亡人引路去西方极乐世界。下面介绍一下灵幡的制作方法,(一)、怎样从灵幡上区分故人年岁大小?凡不超过60岁故字前加世字。60---70岁在故字前耆字,70----80在故字前写耄字,80----90岁在故字前写期颐二字。如某人父是48岁故去的其灵幡上应写“世故”先考----内行人一看便知是60岁以前去世的。(二)、怎样从灵幡上区分出所故之人是男是女?1、在灵幡中间和两边的飘带最下边来区分。要求是:男剪箭头,女剪凹。男的在最下边剪五个箭头;女的在最下边剪出五个豁口。2、灵幡中间飘带的中间,要“男剪圆形、女剪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男剪13个圆形,女剪14个方形。男单女双。比如故父名叫王占和,终年58岁,可写成:“世故显考王公讳占和之引魂幡”。幡字必须落到生字上。3、怎样写灵幡?灵幡两边飘带所写的字,最后一个字必须占上生字。比如下边这个灵幡的飘带: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玉女送西方驾鹤西游。上一联“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是九个字,从金字起“生旺墓绝”念到最后那个字使占上“生”。用此法差下联,最后占生字。灵幡中间的飘带所写最后一个字,要求男占生女占旺。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保幡”女占旺妨此。新葬,用白纸,既生葬。起坟既熟葬,用红纸。灵幡要由长子开始往下轮着打。东北的丧葬习俗(三)一、挂孝在东北一带地区,丧家在大门悬挂烧纸制作的岁头纸,是用纸条做成的,如果夫妻死一个在纸条上剪一个豁牙,如果夫妻都没了,纸条上要剪两个豁口。用麻绳每三张一个扣,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地,最上一条,最下一条,当中都是三张夹在一个扣里最后不够三张,余二或余一都夹一个扣里,最上一张代表天,最下一张代表地,这就是“倒头纸”也叫“过头纸”。并且用亡人的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这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亡人的寿数、是男是女。也可以在大门外张贴讣白在白纸上写明死者生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卒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二、报丧亡人咽气以后,丧家要给不知道的亲戚朋友报信,报信人要来去急速,亲属接到报信后,立即换素衣奔丧,进门宜跪下、扣头、大哭,这叫哭头路,丧家的儿孙跪迎,扣头还礼,这时不讲辈份,有时丧家找支客人带家人到左右邻居家找劳忙的,家人不能戴孝去,进人家门,要扣头,然后说明情况。三、报庙报庙也叫送浆水,丧家在出灵前,每次吃饭前,都要送一遍浆氺饭,一个烧氺的壶,里面放三勺氺,放一点米饭或干粮都可以,灯一个,找一个年岁大一点的,给拎壶提灯在前边带路,后面跟着戴孝的人,按辈分大小排列,辈份大的在前,辈份小的在后边,每人手拿一根香,一手拿三张纸,乐队在后边跟着,去庙上,如没有庙用三块砖立个庙(在村外,东北和西南方向上),来到庙前,要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将浆氺饭倒在庙前,将灯放在庙上,把个人手里的纸放庙前,将香都扔里点火烧,烧完拎壶将灯再拿回,以便下次再用。报庙时,亡人女儿去时,要哭道。乐队奏乐,回来就不用了。四、每天晚上,一切完事,要烧关门纸,以是一天的结束。东北的丧葬习俗(四)一、守灵在大殓和出殡之前,丧家亲属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的停灵左右,看守着长明灯,不让熄灭,上香,使香火不断,为接续香烟之意,在灵前烧纸,以祭奠哀思,同时要严禁猫狗之类的动物靠近,避免亡人借气。大殓之后需要在家停棺,一般要停七天,现在多数是第三天出殡,(从死后那天算起)。大殓后至出殡期间,家人要守护或睡卧在棺旁、草垫上,以表孝意。叫做“守灵”。其亲友可在室内搞些活动,叫“坐夜”。通常情况下,凡停灵在家的,都要搭灵棚,要在寿材头摆放祭品,如倒头饭、长明灯、遗像、摆花圈、供品(馒头、水果等)香炉碗。二、灵堂在农村办葬事,都要搭建灵棚,也叫灵堂。灵堂的布置要根据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是首先要大帐篷,设灯光,乐台在左边,(放上桌椅以备乐队放音响之用。祭品、遗像、横额、挽联。横额写法:如黄家亡母,应写:显妣黄母老太君奠礼之灵堂,如是亡男,应写:显考黄公老先生亚军之灵堂,共十二个字。灵棚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灵棚联:上一联是:化金身奔佛国佛光普照,下一联是:脱凡胎离凡尘魂归西方。还有:德传百世名留千秋,悲歌动地哀乐惊天。寿越七旬含笑九泉,精神不灭风范永存。美名留千古忠魂上九霄,寿终德望再身去音容存。横批可按男女年岁大小,如驾鹤西游、尊灵西去。东北的丧葬习俗(五)一、指明路二、棺柩棺柩是由六快板组成。盖属主板称为天,棺材底称为地,左右称为日月墙,即左为日右为月,头为龟头,尾为龟尾,没装死人为棺,死人入殓后为柩,棺材是有讲究的,通常三五、四六、五七、七九等等。如三五就是说,日月墙三寸厚,天五寸厚。其余类推。三、开明堂要求是亡男写单字,亡女写字双字,比如故去的是母亲,应写:“故母王桂兰之灵位”,或写:“慈母王桂兰之灵位,”此是八个字,属双,比如故去的是父亲,可写:“故先父李文亮之灵位”,此是九个字属单。东北的丧葬习俗(六)一、入殓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由长子捧头,次子捧脚,众人帮忙放入棺内,)通常人咽气后二十四小时内择吉时入殓,入殓时儿女们都在亡人身边,有的子孙要亲自为之,具体物件有:棺底要用七枚古铜钱摆上北斗七星,放上三根高粱杆,以示为炕洞,然后放褥子,亡人入棺,上放被子,枕头两边放金银纸,有的用棉花掩头,也有的用香、书掩头,用纸掩身的,以示书香门第,脚踏莲花,两边放金银纸。有的地方是走马入殓,何为走马入殓?就是人在咽气前放入棺材里,直到咽气,这就是走马入殓,有条件的在外面搭灵棚,大部分农村是走马入殓,说死后不犯毛病,走马入殓的,灵柩首先放到搭好的灵棚里,在出灵前开光。但冬季天寒不宜走马入殓,只能停灵堂屋了。不是走马入殓的,在二十四小时内,择吉时开光,入殓。入殓时,要念入殓咒,咒曰:离了旧房住新房,祖祖辈辈大吉祥。二、开光首先让所有戴孝的人来到灵前,不戴孝的人要忌属相,由子女开光,有的地方习惯让女儿开光,有的地方亡男由长子来开光,亡女由长女来开光。开光时由开光人拿倒头饭中间的拿个棍,蘸白酒,象征性的,随风水师说。给亡人 开光歌:开眼光,观明堂。开鼻光,闻供香。开嘴光,吃牛羊。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亮堂堂。开手光,抓钱粮。开脚光,上天堂。给佛家弟子开光时念的开光歌:开眼光,观西方。开鼻光,闻戒香。开嘴光,吃斋香。开耳光,听十方。开心光,亮堂堂。开手光,手握经书奔西方。开脚光,脚踏莲花上天堂。开光后,取下掩口钱,拌脚丝,让亲人看最后一眼,开光完毕封棺。三、入棺出灵禁忌正、四、七、十月,忌属虎、猴、蛇、猪。二 、 五、八、十一月,忌属鼠、马、鸡、兔。三、六、九、十二月,忌属龙、狗、牛、羊。东北的丧葬习俗(七)一、封棺在开光,移尸过程中,一定要用遮光布当光情况下进行,四人扯着白布或青布或被单四角,把尸首遮上,避免阳光照射。入殓后,开始封棺,其子女、亲属、晚辈等,跪在棺材前,木匠开始钉钉,斧头把用红布包上,包点零钱,要露出半截,是木匠封钉的赏钱,封钉(俗称煞扣)木匠在左边钉钉,众人跪在棺头方向喊:“* *呀,往右躲钉”,木匠在右边钉,众人喊:“* *呀,往左躲钉,待棺封好后,木匠最后一斧把寿钉钉在棺盖前边(要求男左女右)钉好后,把咽口钱挂在钉上。盖棺封钉口诀:日吉时良天地开,盖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灵日月明,盖棺子孙进财钉。手执金斧要封钉,东西南北四方明,朱雀玄武来拱照,青龙白虎两边排。一钉添丁及进财,二钉福禄自天来,三定三元及第早,四钉子孙满庭街,子孙万代大发财,天官赐福,地府安康。二、托魂托魂也叫送行(俗称送大纸)送路引。是在出灵的头一天晚上,要把纸活、如牛马、钱库、过头纸,所带衣物等,送到庙上去烧,还有灵前的供品一起带去,除花圈之外,花圈要带到坟地,如火化,要在火化厂烧掉,准备工作:亡人穿过的衣服一件,要倒披在老牛背上,是给老牛看的,而不是给老牛穿的,老牛只认衣服不认人,凳子一个,扁担一把,斧子一把,把过头纸绑在一把埽梳上女儿拿老人用过的脸盆一个,毛巾一条,小镜一个,梳子一把,都放盆内。如没女儿,侄女外甥女都可代替,,拎壶提灯在前边带路,长子扛着埽梳在后跟着,两个人在两边搀扶,其他人在后跟随,在亡人棺旁,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口念亡人,上瑶池路,带着摇钱树,认然后上庙,长子在前,牛马在后,其他人,手拿香跟随,乐队在后,所有戴孝之人,叫其亡人称呼,上瑶池路,走光明大道。在庙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将牛或马放庙前,头朝西南,将其它纸活都摆放好,长子指明路,风水师念路引,念牛马照,由女儿给亡人梳头、洗脸、开光,然后烧纸连牛马一起烧。东北的丧葬习俗(八)一、开路引托魂后,在庙上,由风水先生念路引。牛马照,给亡人、牛马开光、开牛马拌。1、路引南瞻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 ××省××市××县××乡××村居民××世故,生于××××年××月××日××时,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寝,赴阴间冥界,随身携带珠宝器皿无数,钱财若干,白马或(牛)一匹(一头),牵马(牛)童一位,使唤得用,沿途各关卡,庙宇、村庄、以及一切强神恶鬼等不得任意抢劫,掠夺,扣押,一律放行。特勒令××××年××月××日2、路引的另一种写法南瞻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 ××省××市××县××乡××村居民××,生于××××年××月××日××时,享阳寿××岁,卒于××××年××月××日××时,阳寿告终,西归天堂,随身携带一切物品、行李,金银财宝,衣服盈箱,恳求土地,转告城隍发给路引,西行顺利,沿途关卡渡口,津河桥梁,强神恶鬼,如有勒索,禀告城隍,律有明条,法有定章,各宜谨尊,勿视言妄,须至路引者,一律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月××日开给路引。3、牛马照离开阳世上天堂,黄泉路上任君行,女儿送牛喝脏水,天上人间用太平。上叩牧业真君,今据××省××县××老太君于黄道吉日西天归位,享年52岁寿终正寝,女儿送去黄牛一头,牛童随从一名,望各路关卡给予方行,不得有误,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月××日呈上二、在庙上,给亡人梳头、洗脸、开光给亡人梳头、洗脸、开光,由女儿将脸盆放在埽梳边上,把毛巾搭在埽梳中间,左手拿镜子,右手拿梳子往埽梳上梳。风水先生咒曰:老亡人你要听真,给你洗脸水尚温,梳头洗脸净了面,西方路上不脏身。开牛拌,用斧子将牛拌砍开。给牛开光,所有程序结束后,将牛照放在,亡人衣服兜里,将路引在庙上烧了,烧纸咒曰:土地老爷本姓韩,不住东北住西南,如今了却生前愿,从今以后永无灾。开始烧纸,将火引向纸活,牛马、埽梳一起烧了,烧完后,让戴孝人在东北向西南跪着,喊亡人,去西南大路,最后有风水师喊:一叩首,送亡人逍遥西去。二叩首,送亡人路上得安。三叩首,送亡人成仙得道。结束回家。东北的丧葬习俗(九)2013年03月25日原创一、起灵在起灵时,风水先生,拿起斧头,将倒头饭碗砸碎,念起灵文。今日起灵,家宅安宁,万事吉昌,大吉大利。喜丧起灵文:“头顶金盆跪尘埃,宾朋好友两边排,孝男孝女灵前跪,护送亡人上瑶台。念完起灵咒,风水先生喊一声起灵,由长子摔碎丧盆,起灵前行,此时灵车起动,缓缓而行,儿女在灵前叩头前行到村外或坟地,亲友在后边送行,来到坟地。出殡一定要择吉日吉时,七不出,八不埋,尤其是十七,十八更不能下葬,俗有忌双日下葬,遇到特殊情况,风水师有时也则不出好日子,时间拖长了又违入土为安之大理,硬要下葬呢!又恐死者不安,活着遭祸,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趋吉避凶之法,最好的方法是“壤镇重丧法”。用白纸造函一个,用黄纸朱砂书写四字、置函内,放在棺上,同出大吉,如怕风刮跑,可以拿着,在下葬时同棺材一起埋或火化。朱书四字的规则是:1,2,6,9,12月,朱书:“六更天刑”;3月,朱书:“六辛天刑”;4月,朱书:“六壬天刑”;5月,朱书:“六癸天刑”;7月,朱书:“六甲天福”;8月,朱书:“六乙天德”;10月,朱书:“六丙天成”;11月,朱书:“六丁天明。”二,补遗1、起灵后,长子扛灵幡前行,其他子女在前面边走边叩头。2、有姑爷子的,拿五谷粮囤、下水罐、长明灯,倒头饭等下葬物品,没姑爷子的,由儿子拿。3、烧的纸灰带到坟地烧纸时一起烧掉。4、每逢过桥、路口都要扔纸钱(也叫引路钱)到坟地时要把引路钱全部扔完。有的过桥时压黄纸。5、引路钱分生葬、熟葬;生葬用黄纸剪、熟葬用红纸剪,亡男钱孔剪圆孔,亡女剪方孔。以区别男女。东北的丧葬习俗(十)一、安葬1、打墓子在没起灵之前,墓地已有人打好墓穴,在打墓时,多给打墓人带些吃的,让打墓人吃饱喝好。取义为“宝墓”在打墓破土前,由风水师画出城,(首先风水师下罗盘,定山向,定分金,用风水尺画城)。城画好后,由风水师读破土文:2、破土文当庄山神、土地神、城隍等:今有南瞻部州,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乡××村××屯居民×××世故显考×××府君赴阴司冥界,安阴宅于×县×乡×村×山沟之贵方宝地,多有打扰,冒犯众位神灵,望岂恕罪海涵。特此令××市 、县冥府××××年××月××日3、破土、风水师念完破土文后,家人烧纸,用公鸡冠上血,滴在锹尖上,或镐上,将鸡放开,鸡要叫,说明此地为凤鸣之地,大吉大利,再由长子先在中间挖一锹土放在旁边,三天圆坟用。另外在四角各挖一锹土放在一起,搁在一边,准备下葬封棺用。4、 墓子打好后,由风水师择吉时下葬,灵车来到坟地,由儿子下到穴中,用锹打二道土楞。楞上放四个馒头。此项工作进行完,开始落棺,风水师用罗盘定向,儿女在坟头上香烧纸,姑爷放五谷粮囤、点长明灯、放下水罐。如果合葬,由姑爷放搭桥布,一般的搭桥布是三尺六寸红布,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红筷子一双,放在两棺之间。在放搭桥布时,如果亡人是母亲,儿女喊:“妈呀,开门那,我爸爸来啦。这项工作完毕,接着是孝子用灵幡在棺天盖上,别人放一锹土,往上提一下,一次比一次高,第三次举过头顶,此为孝子三提。5、封棺在破土时,四角的四锹土,由儿女及死者的亲戚朋友,没人用手捧土,在棺材四周撒一圈。为亲人捧土封棺,封棺后,别人才能用锹挖土埋坟。结束。6、净宅死者死在家中,需除殃净宅,以保证活人的安康,出殡后,风水师让一名家人负责打开所有的门窗,风水师用五谷粮扔打落殃处,同时念“洒五谷粮咒”,“净宅护身咒”。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