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秦国兵马俑风俗

秦国兵马俑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8-06 05:43:48

1、秦兵马俑是真人烧制而成的吗?

不可能的啊,人是血肉之躯,一烧就成了血水或浆糊,就还有几根烧焦的骨头了。传闻是秦始皇用4000童男,童女为其殉葬,他降旨令李斯承办此事,李斯心惧,未敢马上执行此令。

因为修建长城已惹得怨沸腾,再让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岂不是火上加油,他怕自己将来死无葬身之地,于是,李斯建议秦始皇制作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守护其亡灵,以壮声威,闻听此言秦始皇大喜。

他重新降旨,让李斯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00御林军为原型制作陶俑,这些俑必须手握实战兵器,按实战队形排列。秦始皇再三嘱咐李斯,此事万万不能叫御林军知道,因为秦朝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复制成俑,其魂也就被勾走了,这可是大忌。

秦始皇当然不愿惹怒他喜爱的御林军了,工匠们纷纷去找御林军中的各人亲戚,朋友,老乡,熟人,仔细观察其容貌特征,并默记于心,回去后工匠们用模压,塑捏,刻画,贴条等手法制成陶俑,然后放在窑里烧,可是放进去的陶俑全都被烧炸了,工匠们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一个工匠为发泄对监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监工俑头去掉,将其四肢“削去”用手掏净其内脏,放到窑里分段烧。这一次竞没炸窑。他把头和四肢装在俑身上,一个活生生的监工出现了。

工匠们开始了大规模的制俑工程,8000御林军俑就这样被造了出来。秦俑中的马,属典型的河西走马,身高1点5米,长2米,分为头,颈,躯干和腿部分。腿为实心,躯干中空,分段烧制,再组合在一起。陶马烧成出窑后再进行彩绘,就这样一件件作品才算完成,颜色逼真十分漂亮。

因为在地埋得太久掘出来后,大约一个小时后就完全氧化完,显示出陶土的本色。兵马俑的作者是谁,这不好说,每个俑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我们今天实行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秦人2000年前就已采用了。

兵马俑出土时不是像今天我们看到的那样威风凛凛,站古成阵,而是在地上东倒西歪四分五裂。经过考古人员拼接完整,用粘合剂,粘牢,排列成阵,希拉克第一次来参观时,只有100多个俑是站立的,第二次来时已有上千个俑在接受检阅,这种精细的工艺使希拉克惊叹不己,再三追问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其实那个时代已经废除了用活人殉葬的风俗,掌权者们已经知道了人口的重要性,不会这么做的。

2、秦兵马俑为什么都摆放向东?

1、从文化上讲,那是沿袭了战国后期的丧葬风俗。东边是日出,象征着希望、开始和光明。面朝东方,是寄托国家的重任和希冀。兵马俑的摆放也要服从这一大的风水格局。
2、从政治层面考虑,秦国处于当时中原国家的西方。秦吞各个诸侯国后,秦始皇的陵墓选择坐西向东,有着死后还要监视六国、不让反抗的用意。兵马俑朝东摆放,既展示了秦始皇当年一扫六国的丰功伟绩,又隐含了秦始皇想让后代永远掌管天下,不让六国光复。

3、简述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个体整体间均有差异,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使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

(3)秦国兵马俑风俗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秦献公元年(前384年),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

兵马俑种类介绍:

1、车兵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 

2、武士俑

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 

3、骑兵俑

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

4、兵马俑的介绍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余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5、秦始皇兵马俑的做法是怎样的?

日前,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大胆破解了兵马俑的烧制时间以及制作之谜。

赵成文说,自己在兵马俑两次看到“辛卯”刻字出在同一个地方。他说:“‘辛卯’是天干地支,是农历年代,这里是指公元前210年。”他认为,这是秦始皇驾崩之年的标记年代。据此判定秦陵兵马俑烧制于公元前210年。根据俑坑中留下的麻草鞋印,当时人在夏秋季节才穿草鞋,据此进一步预测,兵马俑应是秦始皇驾崩后的秋天开始烧制的,烧制兵马俑是秦始皇临终前的圣旨。

赵成文还解析了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之谜。他说,“兵马俑的腹中有个糠皮内模袋作为主体支撑”,糠皮是当时最佳填塞物,还有一点是2000多年前兵马俑制作工艺流程很具科学性,从而使得真人真马大小、百公斤重的兵马俑从泥塑、晾干、运送到焙烧,一气呵成,显示了当时中国人的智慧。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铜等作的象人的物件。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压胜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秦始皇兵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现代人。

秦俑大,首先是场面大,3座兵马俑坑布置在近2万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观地再现了秦国军队兵强马壮的宏伟场面,如此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次是形体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马身高1.7米身长2米,在世界上还没有发现比秦俑更为高大的陶俑。

秦俑多,是指数量多,三个坑出土近八千件陶俑、陶马,这在世界雕塑史上可谓独秀一枝。

秦俑精,是指对每件陶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

 秦俑美,是指这些不同的陶俑中间有高大魁梧、气宇不凡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武官,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完全是当年秦军将士的真实写照

6、秦兵马俑的历史知识

秦兵马俑的历史知识:

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

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

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

(6)秦国兵马俑风俗扩展资料:

秦兵马俑的出土过程: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村南柿树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的时候
,竟然真的发现了“瓦王爷”,一个陶制的人头雕塑像。

正好一位干部来检查打井进度,见到这个情景,他急忙把这消息报告给县文化馆。经过文物部门几年的勘查和发现,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展示在世人面前。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带有彩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个俑坑。

7、秦兵马俑的故事及传说

1、秦兵马俑的故事

秦始皇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

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

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2、秦兵马俑的传说

话说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就开始着手搭建属于自己的陵墓,动用人数何止成千上万,当然了,其中几乎全部是男丁,秦始皇是不允许女性进入自己的陵墓的。

陵墓的工程巨大,耗时长久,这些男丁在陵墓中没日没夜的工作,多年未回家的不在少数,而那些已经娶妻生子的苦工们,无不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人。其中有一个姓姜的亦是如此。

姜在陵墓中已经呆了三年,姜的妻子姜氏思念夫君,带上盘缠走上了寻夫的道路,几经周转之下,姜氏终于找到了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她祈求士兵能让自己见一见自己的丈夫,但却遭到了士兵的阻拦,秦始皇的陵墓,如何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

姜氏就在外面等啊,等啊,一直到盘缠用光了,也不见自己的丈夫出来,姜氏饥寒交迫,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也始终没能看到自己的丈夫一面,最终饿死在了陵墓的外面。

守在外面的士兵被姜氏的忠贞所感动,将其在陵墓外掩埋,用木头竖了一个墓碑,并口口相传她的故事,最终传入到了苦工姜的耳朵里,在得知自己的妻子饿死在外面之后,姜放声痛哭,但没奈何,陵墓的工程还没有结束,纵然伤心欲绝,姜苦工还得继续自己的工作。

终于,在陵墓全部建成之后,姜苦工期待着能到自己妻子的坟前祭拜,却不料这个时候秦始皇的士兵拿着武器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为了保护秦始皇的陵墓不被任何人所知晓,这些劳工们,都要死在这里。

看着士兵们明晃晃的武器,劳工们顿时都绝望了,姜苦工也是濒临绝望,就在士兵们举起手里的武器时,姜苦工跪倒在士兵面前,哀求他们,能否把自己做成一个活的兵马俑,他不想就这么死在陵墓之中,他想化为阴兵,永远守护在妻子的坟前。

士兵们最终答应了他的建议,把他封进了陶俑之中,而他站立的角度,正对着的,正是他妻子姜氏的孤坟,他希望可以这样,一直守护着她。

(7)秦国兵马俑风俗扩展资料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

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8、秦始皇兵马俑的简介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8)秦国兵马俑风俗扩展资料:

沉睡在地下两千多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1974年春寒料峭的3月,被临潼县西杨村几位普通农民在打井时发现。秦兵马俑苏醒了。随着地下浩荡军阵的8000多虎贲之士相继与世人见面,世界被震惊了,其中最形象、最贴切而又最令人振奋的评论是:“秦兵马俑,可以说是世界第八奇迹!”

最早称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一位外国元首,即时任巴黎市市长、现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先生。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大门打开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也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秦俑博物馆充分利用遗址现场,边发掘、边展出、边建设、边开放,使博物馆在开放展出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此,秦兵马俑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军阵场面,以它“大、多、精、美”征服了20世纪的现代人,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竞相一睹为快。

秦兵马俑的破土而出,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轰动。秦兵马俑军阵以其威武雄壮的气势、绚丽多彩的风姿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震撼了全球,折服了无数国内外观众,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秦俑热”。

每日馆内外,车水马龙,海内外宾客云集。在千人千面、栩栩如生的秦俑军阵前,有的啧啧赞叹,有的凝视沉思……

秦俑馆馆长吴永琪告诉记者,自秦兵马俑发掘30年来和秦俑馆建馆25年来,先后有800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观众参观了兵马俑。使人感到惊喜的是,已有187批150多位外国元首前往西安参观兵马俑,并用不同的言语对秦兵马俑发出惊叹和赞美。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感叹:“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中国伟大的未来。”

1976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有幸成为目睹秦兵马俑奇迹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当时,秦俑馆的建馆工程正处于紧张时期,为了满足他的愿望,考古人员将已回填的一号坑前端试掘方内的陶俑重新清理出来。

下午3时30分,李光耀总理在小小的试掘方坑中仔细观看了40多分钟,他几乎是拥抱着一尊站着的秦俑,然后双手轻轻地摸着俑的脸、上身,从头上慢慢地看到脚下,又从脚下细细的看到头部。

他激动万分地对身旁的夫人和女儿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我的祖上也是中国人,也有我的一份”。

1985年9月,他第二次到秦俑博物馆,看到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巨大变化,很有感触地说:“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中国伟大的未来。”

9、秦始皇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说道吗

从秦俑发型的塑造中可以看出秦人对头发的重视和考究,每个士兵的头发都梳理得整整齐齐,梳成的发髻有圆髻和扁髻之分,这两种发髻又因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盘法而更显得丰富多彩,真实地反映了秦人的生活面貌。

  

圆髻 

秦俑坑出土的战袍武士俑及一部分铠甲武士俑,都在头顶的右侧梳着圆丘形发髻,因文献中对此种盘结方法的发型没有准确的名称记载,所以在此我们根据其盘结的形状而称之为圆髻。圆髻的形状大体相似,但又有单台、双台和三台之分。 

 

秦俑发辫的盘结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三条发辫盘结呈十字交叉形的,有的呈丁字形、卜字形、大字形、一字形、枝桠形、倒丁字形等等,其中以十字交叉形和枝桠形的数量最多,其余所占比例较小。发辫在脑后盘结,既整齐美观,又起着束发的作用。盘结后的小辫合拢于头顶右侧,用发带从根部束扎,再将其折叠成圆丘形并用发绳扎结。单台、双台和三台的差别在于发髻底部台阶的数量不同。



扁髻  

 秦俑坑出土的军吏俑、御手俑、骑兵俑,以及一部分铠甲武士俑,都在脑后梳扃髻。扁髻的称法是因其形状、相对于圆髻而言的。扁髻的形状和盘结方法有两种:一是六股宽辫形扃髻;二是不编成宽辫形的扁髻。梳六股宽辫形扁髻的陶俑一般都戴冠饰,把扁髻顶端圆锥形小髻置于冠室中。头戴鹗冠的高级军吏俑的扁髻是不梳成六股宽辫形的,而是将头发全部拢于脑后上折,再把多出的余发盘成圆锥形小髻,用笄固定。 


 仔细观察秦俑的发髻可以发现,头上还扎有发带、发绳和发卡,它们都是用来束发的。发带的质地轻软,像是丝织品;颜色大都是橘红色或朱红色。发带束发后两端的带头飘洒于头顶的前侧,颇有动感。发绳似用三股线拧成,颜色有朱红色和粉紫色,其中朱红色较多。发卡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似为白色的骨制品。

归纳总结秦俑的发型可以看出,头顶右侧梳圆丘形发髻的,是俑坑中的轻装步兵俑、一部分重装步兵,及头戴介帻的步兵俑。而发髻梳于头顶右侧这一点,或许与秦尚右的习俗有关。头顶梳圆形发髻的发式从殷周至明代一直都比较流行。但陕西凤翔出土的春秋时期秦的石俑、铜川枣庙村春秋至战国早期秦墓出土的泥俑,以及汉唐时代的陶俑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人物头上圆髻的,多是在头顶正中而非右侧,只有秦俑坑出土的陶俑把发髻梳在头顶的右侧。这或许说明尚右虽然是—贯的习俗,但并未在社会上流行,而只是在当时的军队中盛行。


梳扁髻戴冠饰的秦俑一般都有笄,不戴冠者无笄。这与古文献的记载略有不同。古人使用笄有两种作用:一是安发之笄,男子和妇女都用;二是冠笄,只有男子用而妇女不用。《释名》:“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不坠也。”笄,又称簪。秦俑坑出土的戴冠俑的笄,纯粹用于固着发髻,而不是起与冠相连的作用,所以应是安发之笄,而非冠笄。秦俑的冠是用冠带系在颔下而固定在头上的。 

秦俑发型造型的多种多样,是秦俑表现手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代武士的精神风貌。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