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陈留风俗传

陈留风俗传

发布时间: 2022-08-06 19:34:29

1、开封仓颉造字台为何有不淹的传说?(再)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所谓仓颉城实际是座包括墓在内的大庙院。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树木,什么也没有了。1992年建国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侧挖土时,机械铲从地下5米多深处挖出大铁钟一口,石供桌一个(均被铲碎)均是仓王庙旧物。开封城西25公里有个仓家寨,简称仓寨(现已划归中牟县),村中仓姓自称系仓颉后裔,早年他们曾多次到仓颉墓祭祖。

2、求古文翻译 在线等

【译文】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小吏。但是尽管如能,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但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斤斤计较、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刚愎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小人,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不去逢迎这些人。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恰恰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一天,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生嘱咐的话从容地告诉了沛公。
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生来到旅舍,先递进自己的名片,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生来见。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整齐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生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3、在古代---阳侯--是什么时间有的,是什么意思

史记
汉·司马迁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阍唬郦生食其者,□正义历异几三音也。陈留高阳人也。◇集解徐广曰:“今在圉县。”○索隐案:高阳属陈留圉县。高阳,乡名也,故耆旧传云“食其,高阳乡人”。正义陈留风俗传云“高阳在雍兵西南”。括地志云“圉城在汴州雍丘县西南。食其墓在雍丘西南二十八里”。盖谓此也。好读书,家贫落魄,集解应劭曰:“落魄,志行衰恶之貌也。”晋灼曰:“落薄,落讬,义同也。”○索隐案:郑氏云“魄音薄”。应劭云“志行衰恶之貌也”。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正义监音甲衫反。战国策云齐宣谓颜斶曰:“夫监门闾里,士之贱也。”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主

、项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正义徇,略也。郦生闻其将皆握齱◇集解应劭曰:“握齱,急促之貌。”○索隐应劭曰齱音若“促”。邹氏音■角反。韦昭云“握齱,小节也”。好苛礼○索隐案:苛亦作“荷”。贾逵云“苛,烦也”。小颜云“苛,细也”。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集解服虔曰:“食其里中子适作沛公骑士。”○索隐适食其里中子。适音释。服虔、苏林皆云沛公骑士适是食其里中人也。案:言适近作骑士。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原从游,莫为我先。○索隐案:先谓先容,言无人为我作绍介也。□正义为,于伪反。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馀,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索隐上所由反。下乃吊反,亦如字。溲即溺也。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古

集解沛公至高阳传舍,◇集解徐广曰:“二世三年二月。”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索隐案:乐产云“边床曰倨。”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索隐案:竖者,僮仆之称。沛公轻之,以比奴竖,故曰“竖儒”也。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正义摄犹言敛著也。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集解一作“乌合”,一作“瓦合”。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集解如淳曰:“四面中央,凡五达也。”瓒曰:“四通五达,言无险阻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正义言食其与陈留县令相善也。请得使之,令下足下。□正义令力征反。下谓降之也。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於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主

��郦生言其弟郦商,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知

濉3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梁地,○索隐数音朔。则分兵救之。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索隐王者以人为天。案:此语出管子。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索隐上音直革反。案:通俗文云“罚罪云谪”,即所谓谪戍。又音陟革反。卒,租忽反。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郤,自夺其便,○索隐汉反却自夺便。以言不取敖仓,是汉却,自夺其便利。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索隐谓女工工巧也。汉书作“红”,音工。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原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正义敖仓在今郑州荥阳县西十有五里,石门之东,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始皇时置仓於敖山上,故名之曰敖仓也。塞成皋之险,□正义即氾水县山也。杜大行之道,◇集解韦昭曰:“在河内野王北也。”距蜚狐之口,◇集解如淳曰:“上党壶关也。”骃案:蜚狐在代郡西南。□正义案:蔚州飞狐县北百五十里有秦汉故郡城。西南有山,俗号为飞狐口也。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於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上曰:“善。”知

踉唬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索隐案:方船谓并舟也。战国策“方船积粟,循江而下”也。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集解孟康曰:“刓断无复廉锷也。”瓒曰:“项羽吝於爵赏,玩惜侯印,不能以封其人也。”○索隐刓音五官反。案:郭象注庄子云“杬团无圭角”。汉书作“玩”,言玩惜不忍授人也。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正义援音爰。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索隐谓魏豹也。豹在河北故也。亦谓“西魏”,以大梁在河南故也。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知

,以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馀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主

菏�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列侯功臣,思郦食其。郦食其子疥○索隐疥音界。后更封武遂三世。地理志武遂属河间。案:汉书作“武阳子遂”,衍文也。数将兵,功未当侯,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后更食武遂,嗣三世。元狩元年中,武遂侯平□正义年表云“卒,子�嗣。卒,子平嗣,元年有罪国除”。而汉书云“更食武阳,子遂嗣”,恐汉书误也。坐诈诏衡山王取百斤金,当弃市,病死,国除也。古

撸�陆贾者,楚人也。○索隐案:陈留风俗传云“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后”。又陆氏谱云“齐宣公支子达食菜於陆。达生发,发生皋,适楚。贾其孙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古

�舅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索隐赵他为南越尉,故曰“尉他”。他音扆。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集解服虔曰:“魋音椎。今兵士椎头结。”○索隐魋,直追反。结音计。谓为髻一撮似椎而结之,故字从结。且案其“魋结”二字,依字读之亦得。谓夷人本被发左衽,今他同其风俗,但魋其发而结之。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索隐赵地也。本名东垣,属常山。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索隐案:崔浩云“抗,对也。衡,车鸧上横木也。抗衡,言两衡相对拒,言不相避下”。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主

窦恰於是尉他乃蹶然○索隐苏林音厥。礼记“子夏蹶然而起”。埤苍云“蹶,起也”。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於汉!”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集解渠音讵。○索隐渠,刘氏音讵。汉书作“遽”字,小颜以为“有何迫促不如汉也”。乃大说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集解张晏曰:“珠玉之宝也。装,裹也。”○索隐橐音托。案:如淳云以为明月珠之属也。又案:诗传曰“大曰橐,小曰囊”。埤苍云“有底曰囊,无底曰橐”。谓以宝物入囊橐也。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集解苏林曰:“非橐中物,故曰‘他送’也。”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古

上而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集解赵氏,秦姓也。○索隐案:韦昭云“秦伯益后,与赵同出非廉,至造父,有功於穆王,封之赵城,由此一姓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正义七录云“新语二卷,陆贾撰”也。斋

度不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以好畤田地善,□正义畤音止。雍州县也。可以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正义汉制一金直千贯。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陆生常安车驷马,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汝约:◇集解徐广曰:“汝,一作‘公’。”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所死家,得宝剑车骑侍从者。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索隐率音律。过音戈。再三过,数见不鲜,○索隐数见音朔现。谓时时来见汝也。不鲜,言必令鲜美作食,莫令见不鲜之物也。汉书作“数击鲜”,如淳云“新杀曰鲜”。无久慁公为也。”◇集解韦昭曰:“慁,污辱。”○索隐慁,患也。公,贾自谓也。言汝诸子无久厌患公也。知

能争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集解汉书音义曰:“请,若问起居。”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索隐深念,深思之也。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集解孟康曰:“揣,度也。”韦昭曰:“揣音初委反。”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索隐案:陈平传食户五千,以曲逆秦时有三万户,恐复业至此,故称。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柰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集解徐广曰:“务,一作‘豫’。”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集解汉书音义曰:“言狼籍甚盛。”斋

及诛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语在南越语中。陆生竟以寿终。古

�p?/font>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索隐梁父侯,史失名。如淳注汉书云“遂,布臣”,非也。臣瓒曰“布用梁父侯计遂反耳”,其说是也。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正义与音预。得不诛。语在黥布语中。◇集解黥布列传无此语。斋

冢�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於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索隐案:刘氏云谓欲葬时,须启其殡宫,故云“发丧”也。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集解张晏曰:“相知当同恤灾危,母在,故义不知君。”○索隐案:崔浩云“建以母在,义不以身许人也”。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集解韦昭曰:“衣服曰税。税当为‘襚’。”○索隐案:说文“税,赠终服也”。`音式芮反,亦音遂。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知

阳侯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索隐案:佞幸传云高祖时有籍孺,孝惠时有闳孺。今总言“闳籍孺”,误也。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於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於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古

於诸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集解如淳曰:“辟阳侯与诸吕相亲信也,为罪宜诛者至深。”○索隐案:如淳说以为宜诛,非也。小颜云辟阳侯与诸吕相知至深重,得其理也。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古

拦省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索隐案:下文所谓与太史公善者。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斋

阳贱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原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集解徐广曰:“侧注冠一名高山冠,齐王所服,以赐谒者。”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集解徐广曰:“一本言‘而公高阳酒徒’。”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主

灰澹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不何不自喜也?臣原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郦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旻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善其令,原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下陈留。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闻命矣。”知

下与於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说之曰:“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臣窃为足下危之。”陈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吾不可以应。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原勿复道。”郦生留宿卧,夜半时斩陈留令首,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引兵攻城,县令首於长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头已断矣!今后下者必先斩之!”於是陈留人见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沛公舍陈留南城门上,因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主

逯�太史公曰:世之传郦生书,多曰汉王已拔三秦,东击项籍而引军於巩洛之间,郦生被儒衣往说汉王。乃非也。自沛公未入关,与项羽别而至高阳,得郦生兄弟。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世之辩士。至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斋

ざ�索隐述赞广野大度,始冠侧注。踵门长揖,深器重遇。说齐历下,趣鼎何惧。陆贾使越,尉佗慑怖,相说国安,书成主悟。

4、蔡邕年历表?要有史书依据,并一一列出出处

父蔡棱。

《后汉书》本传:”父棱,亦有清白行,諡曰贞定公。” 章怀太子李贤注引“邕祖蔡携碑云:‘……长子棱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於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諡法》曰:清白守节曰贞,纯行不差曰定。” 《元和姓纂》卷八“济阳考城县”条:“携生稜、质,稜生邕。质始居陈留,分为济阳,因为郡人。” 王僧虔《答高祖论书启》:“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贞定直父碑文》,犹传於世。篆者师焉。” 《贞定直父碑》,见《初学记》十八、《太平御览》卷四百零九。

母袁氏。

《后汉书》本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於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曰:“《先贤行状》:伯喈母,袁曜卿之姑女。”

其家族以孝悌著称,三世不分居。

《后汉书》本传:“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蔡邕《与人书》曰:“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陆则对座,食则比豆。” 其叔父蔡质,灵帝时曾为尚书,推荐蔡邕入朝为郎中,校书东观。详熹平元年条。

汉桓帝刘志元嘉二年(152)壬辰 二十岁

蔡邕师事胡广。

《后汉书》本传:“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曰:“《邕别传》曰:邕与李则游学,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性通敏兼人举一反三。”案《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六世祖刚,清高有志节。平帝时,大司徒马宫辟之。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县府门而去,遂亡命交阯,隐于屠肆之间。后莽败,乃归乡里。父贡,交阯都尉。”胡广卒於汉灵帝建宁五年(172),时年八十二岁。逆推,本年胡广六十二岁。

汉桓帝刘志永兴元年(153)癸巳 二十一岁

作《琅琊王傅蔡公碑》

仅见《蔡邕集》。文称:“君讳朗,字仲明。……迁河南中尉琅琊王傅,乃从经术之方。……年五十八,永兴六年夏卒。”文中记载蔡朗乃陈留圉人,应是蔡邕的本家。案:永兴仅二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将此系於永兴二年。王昶《蔡邕年表》系于永兴元年。或“元”与“六”,形近而误?故系于本年。

汉桓帝刘志永寿二年(156)丙申 二十四岁

作《玄文先生李子材碑》

又见《艺文类聚》三十七,作《玄文先生李休碑》。文称:“玄文先生名休,字子材。南阳宛人也。。……年既五十,苗胤不嗣。以永寿二年夏五月乙未卒。”

汉桓帝刘志延熹二年(159)己亥 二十七岁

被征入京师,行至偃师,称疾而归。作《释诲》。

见《后汉书》本传:“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解嘲》)、班固(《答客戏》)、崔駰(《达旨》)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秋,作《述行赋》

又见《艺文类聚》二十七。《述行赋》云:“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於其处。又起显阳苑於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发遣余。到偃师,病不前,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序中所述背景是这样的:这年七月,郎中汝南袁著撰《诣阙上疏》,请抑损梁冀擅权。涿郡崔琦以文章为梁冀所善,琦作《外戚箴》、《白鹄赋》以风。结果两人均被梁冀所杀。见《后汉书·梁冀传》。八月,梁冀自杀。常侍单超等五人皆以诛冀有功,并封列侯。专权选举。又立掖庭民女亳氏为皇后,数月间,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李云作《露布上书移副三府》。桓帝得奏书震怒,下令逮捕李云,当时弘农五官掾杜众认为,李云忠贞受到猜忌,上书愿与李云同日而死。桓帝愈怒,遂并下廷尉。陈蕃作《救李云疏》。见《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传》。更重要的是,蔡邕的恩师太尉胡广因为与梁冀的关系而被免为庶人。所有这些宫廷内部斗争,蔡邕均有所耳闻。与之对照的,却是“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为此,激愤而成此篇,实是有感而作。文中称:“贵宠扇以弥炽兮,佥守利而不戢。前车覆而未远兮,后乘驱而竞及。穷变巧於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味道。
作《汝南周巨胜碑》、

仅见《蔡邕集》。严可均题曰《汝南周勰碑》。文称:“君讳勰,字巨胜。陈留太守之孙、光禄勋之子也。……至延熹二年,乃更辟门延宾,享宴娱乐。及秋而梁氏诛灭。十二月君卒。……享年五十,不登期考。遐迩叹悼,痛心失图。乃相与建碑勒铭”云云。《后汉书·周勰传》:“勰字巨胜,少尚玄虚。……至延熹二年乃开门延宾客,游谈宴乐。及秋而梁冀诛,年终而勰卒,时年五十。蔡邕以为知命。”

汉桓帝刘志延熹三年(160)庚子 二十八岁

作《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称颂陈留所出三公:秦池子华、汉陈平、虞延、虞放,家乡荣焉。

又见《史记·陈丞相世家索隐》、《北堂书钞》八十七、《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二。文称:“孝平之世,虞延为太尉司徒封公。至延熹中,延弟曾孙放字子卿,为尚书令。外戚梁冀乘龙作乱,首策诛之,王室以绩,诏封都亭侯、太仆、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维四方,克错其功,往烈有常。於是司监,爰暨邦人,佥以为宰相继踵,咸出斯里。秦一汉三,而虞氏世焉。虽有积德馀庆修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与树碑作颂,以示后昆。”此文,王昶《蔡邕年表》系於延熹二年,似不确。《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三年秋七月,“太常虞放为司空。”下年六月免司空。文中既然提到虞放为司空,则本文之作当在本年七月之后,下年六月之前。《元和郡县志》徵引圈称《陈留风俗传》:“东缗县者,故阳武户牖乡,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

汉桓帝刘志延熹四年(161)辛丑 二十九岁

作《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仅见《蔡邕集》。文称:“维延熹四年,故济北相夫人卒。”是作于本年之证。此济北相疑是崔瑗,卒于汉安元年(142)。崔瑗有《隶书势》、《草书势》、《篆书势》等文,见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案蔡邕也有《篆势》、《隶势》、《飞白书势》。《法书要录》卷一《宋羊欣采能书人名》“传授笔法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云云。此段文字年历错乱,但在书法艺术上,蔡邕与崔瑗颇多相通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汉桓帝刘志延熹五年(162)壬寅 三十岁

作《与人书》,称二亲早卒。年逾三十,鬓发二色。

又见《太平御览》四百三十二。文称:“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居则侍坐,食则比豆。”叔父,蔡质也。后来推举蔡邕出任郎中。

汉桓帝刘志延熹六年(163)癸卯 三十一岁

作《朱公叔鼎铭》、《朱公叔坟前石碑》《朱公叔諡议》等。

《朱公叔鼎铭》仅见《蔡邕集》,文称:“忠文朱公名穆字公叔。……享年六十有四,汉皇二十一世,延熹六年夏四月乙巳卒於官。天子痛悼,诏曰:制诰,尚书朱穆,立节忠亮,世笃尔行,虔恪机任,守死善道,不幸而卒,朝廷闵焉。今使权谒者中郎杨贲赠穆益州刺史印绶。”

《朱公叔坟前石碑》,严可均题作《朱穆坟前方石碑》。文称:“维汉二十一世延熹六年粤四月丁巳,文忠公益州刺史朱君名穆字公叔卒于京师。其五月丙申,葬于宛邑北万岁亭之阳旧兆之南。”

《朱公叔諡议》,又略见《汉书·朱穆传》注引袁山松《书》。文称:“汉益州刺史南阳朱公叔卒,门人陈季珪等议所諡,云宜曰忠文子。陈留蔡邕议”云云。

上揭三文,有几处歧异:第一,朱穆卒日,《朱公叔鼎铭》作四月乙巳,《朱公叔坟前石碑》作四月丁巳。查《中西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本年四月十一日为丁巳,本月无乙巳日。故《鼎铭》作乙巳,误。第二,諡号,《朱公叔坟前石碑》作文忠先生,《鼎铭》作忠文先生,《朱公叔諡议》作忠文子。《后汉书·朱乐何传》作文忠先生:“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延熹六年,卒,时年六十四。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馀财。公卿共表穆立节忠清,虔恭机密,守死善道,宜蒙旌宠。策诏褒述,追赠益州太守。所著论、策、奏、教、书、诗、记、嘲,凡二十篇。穆前在冀州,所辟用皆清德长者,多至公卿、州郡。子野,少有名节,仕至河南尹。初,穆父卒,穆与诸儒考依古义,諡曰贞宣先生。及穆卒,蔡邕复及门人共述其体行,諡曰文忠先生。”李贤注引袁山松《书》:“蔡邕议云:鲁季文子,君子以为忠,而諡曰文子。又传曰:忠,文之实也。忠以为实,文以彰之,遂共议穆。荀爽闻而非之。张璠曰:夫諡者,上之所赠,非下之所造。故颜、闵至德,不闻有諡。朱、蔡各以衰世臧否不立,故私议之。”当作忠文为是。张璠《后汉纪》系在延熹五年,据蔡邕碑,显误。李贤注:“袁山松《书》曰:穆著论甚美。蔡邕尝至其家自写之。”案朱穆著有《崇厚论》《绝交论》,蔡邕本之而作《正交论》。《后汉书·朱穆传论》曰:“朱穆见比周伤义,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蔡邕以为穆贞而孤,又作《正交》而广其致焉。”李贤注详引蔡邕《正交论》。《文选》应璩《与曹长思书》李善注误作《正论》。案梁冀当权时,延笃也作有《仁孝论》。见《后汉书·吴延史卢赵传》:“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笃乃论之曰:‘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云云。

汉桓帝刘志延熹七年(164)甲辰 三十二岁

本年前,作《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见《后汉书·申屠蟠传》:“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馀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云云。文中有“方之於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案申屠蟠卒於献帝迁都之后,时年七十四岁。若其年即迁都之初的初平元年(190),逆推生於汉安帝元初四年(117),长於蔡邕十七岁。时年已经四十九岁。其后,史载申屠蟠参加了本年举行的黄琼葬礼。因此,这篇荐书不会晚于本年。而王昶《蔡邕年表》系之於建宁二年(169),不确。因为那一年郭林宗已死,怎麽会“见而奇之”?

汉桓帝刘志延熹八年(165)乙巳 三十三岁

五月,作《太尉杨公碑》

又见《艺文类聚》卷四十六。文称:“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也。……年七十有四,延熹八年丙戌薨。……於是门人学徒,相举刊石树碑,表勒鸿勋。”案《后汉书·桓帝纪》,杨秉卒于本年五月丙戌。此前,杨秉曾作《奏劾候参》。见《后汉书·杨震传》。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杨震有《关辅古语》。

八月,作《王子乔碑》。

又见《水经注·汳水注》。《太平御览》三十三称作《王乔录》。文称:“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以致祀。祗惧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昭示后世,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乃与长史边乾,访及士隶,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俾志道者有所览焉。”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作《王乔传》。

八月,边韶作《老子铭》,蔡邕书。

碑文见《隶释》卷三。文中称“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梦见老子”云云。案《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至十一月,又遣中常侍管霸祠之。而此碑云“八月梦见老子而祠之”。世言碑铭蔡邕作,今检《蔡邕集》无此文。《隶释》卷二十七《天下碑录》著录《汉老子铭》,“在卫真县太清宫,边韶文,蔡邕书。”

汉桓帝刘志延熹九年(166)丙午 三十四岁

作《荆州刺史庾侯碑》。

又见《艺文类聚》五十。案唐钞本《文选集注》、尤刻李善注《文选》、《四部丛刊》李善五臣注《文选》、奎章阁本五臣李善注《文选》均引蔡邕《度侯碑》曰:“即鉴出於自然,英风发於天骨”即出於本文。是庾侯当作度侯,即度尚。《后汉书·张法滕冯度杨列传》:“度尚字博平,山阳湖陆人也。……年五十,延熹九年卒於官。”又案《后汉书·列女·曹娥传》:“孝女曹娥,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为立碑焉。”章怀太子李贤注:“《会稽典录》曰:‘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蒜臼。’”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校正异文。此文又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殷芸小说》、《水经注》卷四十“浦阳江”条。蔡邕所题八字,后来曹操与杨修猜出八字是“绝妙好辞”之意,后代流传甚广。启功先生《“绝妙好辞”辨》(《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99)认为这些故事,恐系后人委托,因为此碑文用典,颇多不切之处,甚至拟於不伦。此外,曹魏时的邯郸淳也非字子礼。因此,恐非一人。但是度尚立碑、蔡邕读碑,或有其事。由此可见蔡邕与度尚的关系。

汉灵帝刘宏建宁二年(169)己酉 三十七岁

六月,作《处士圂叔则碑》

5、请问三皇五帝中的五帝 哪一位是黄帝夫人嫘祖的儿子

黄帝长子玄嚣与次子昌意都是黄帝与其正妃嫘祖所生。
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是以夏商周三族为主体经过长期血缘交汇形成的,因此,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黄帝的后裔,也就是说,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是有虫乔氏的族女。黄帝娶有虫乔氏族女为正妃,具有加强部落联盟的意义。此外,黄帝还有三位次妃。《帝王世纪》载:“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四妃之中,嫫母貌丑而贤。
《国语·晋语》、《史记·五帝本纪》等书均言黄帝共有二十五子。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国语·晋语》)。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史记·五帝本纪》)
《世本》、《大戴礼记》等书所列黄帝世系表是:

玄嚣—极—帝喾 尧

黄帝 穷蝉—敬康—句芒—牛—瞽叟—舜
昌意—颛顼 鲧—禹 重黎
(《古史辨》第七册上编)而依《山海经》所载,当列黄帝世系表为:
禺虢—禺京(《大荒东经》)
伯服(《大荒南经》)
淑士(《大荒西经》)
祝融—太子长琴(《大荒西经》)
昌意—韩流—颛顼(《海内经》) 老童 重(《大荒西经》)
黎—噎(《大荒西经》)黄帝 三面(《大荒西经》)
叔驮(《大荒北经》)
头—苗民(《大荒北经》)
炎融—头(《大荒南经》)
骆明—白马(鲧)(《海内经》) 禹(《海内经》)—均国—役采—修革合
绰人(毛民)(《大荒北经》)
苗龙—融吾—弄明(一作卞明)—白犬(犬戎)(《大荒北经》)…始均—北狄(《大荒西经》)
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据《路史·国名纪》所载,共七十国:
少典
有熊 “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舆地广记》云:‘古有熊国,黄帝所都。’”在今河南。
寿丘 “在兖之曲阜东北六里,高三丈,今仙源。”(《广记》云黄帝所生之地,此本《史记·索隐》。皇甫谧说在鲁东门外。)在今山东。
陈 “今凤翔宝鸡故陈仓,有陈山,非宛邱。”在今陕西。
昌 “昌意后”。
若水 “昌意国,今越之台登。《盟会图》疏以为,故《世本》云‘允姓国,昌意降居为侯’,非也。”在今四川。
安息 “安之后”。
党项 “悃之后”。
江水 “玄器国,若之下流水也。今蜀州。”在今四川。
卞 “卞明国,汤代有卞随……今泗水县有卞故城,汉属鲁国。”在今山东。
蛮人 “龙亩之裔,今湖南北、桂林等处皆是,辰、澧、沅、湘之间尤盛。”在今湖南、广西等处。
清 “少昊父封。”在今山东。
张 “挥之封。然黄帝臣,自有张若。故河东解有张阳城,汉之东张,今邢之任县是。《通典》云:‘汉张县地。’《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城张阳。’南郑是也。”在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采 “纪姓,夷彭子,故左人地,今中山之北平。”今在河北。
北狄 “始均之裔。”在今蒙古。
资 “《陈留风俗传》云:‘资姓,黄帝后。’《姓纂》云:‘益州资中,今资州。资阳有资川江。’然古资阳城在简之阳安(祁之无极有资河,卫之北纠山),而潭之益阳有资水(出县北流入资口,即益水。郦云:即资水之殊口。武冈又有资水出唐。)或其派裔。”在今四川。
“《潜夫论》:‘詹、资、、翟,黄帝后。’故《玉篇》云‘资、故国,黄帝后,封在岐山之阳,所谓‘周原’者。顾伯邶云:‘昌意后,止于夏商间。’”在今陕西。
虔 “《风俗通》:‘虔氏出黄帝。’与《陈留传》同。今河东闻喜、虔聚是。”在今山西。
寇 “在郑有寇水,北行唐。今莫之任丘西一里,有寇水枯渎。《陈留传》:‘寇氏自黄帝出。’”在今河南。
郦 “故南阳。郦音尺,今内乡菊潭镇也。”在今河南。
翟 “北地古翟国。后徙西河。《盟会图》云:‘今慈州。’(《地道记》):‘伐卫懿公者。’贾逵云‘处北地,后为晋所灭。’引春秋时隗姓。)”
詹 “周有詹父(庄公十八年《传》),詹桓伯(昭公九年),圻内地,与楚詹尹异。”在今安徽。
葛 “《郡国志》:‘高阳有葛城。’今郑西北有葛乡城,一名依城,汉高阳地。然葛乡故葛城,乃在宁陵北十五,郾城北三十,周四里,去亳城百里,即葛伯国。(《说文》:,南阳阴乡。郾城隶许宁国,本属应天,今隶拱、应劭、杜佑、乐史等并云古葛伯国都),非赢姓之葛。”葛在河南。
髦氏 “依姓。《山海经》:‘髦氏国,近积石。’”在今青海。
狂犬 “黄帝后,任姓。分见《潜夫论》。”
契阝 “蓟也,中绝。武王复继之,记皆为祝。祝,尧后。”
桥 “侨即乔阝,桥也。葬于桥,因食其地,以世祀者。《唐表》:‘桥,姬后。’”在今陕西。
祈 “蕲也,欧阳修《祁公铭》以‘祁为黄帝之子所封’,非也。祁,少昊后。祈,黄帝后。”在今山西。
酉 “即酉阳,今黔之彭水,汉酉阳也,有酉水。”在今四川。
滕 “今徐之西南十四,有故滕城县(古蕃县小邾国)……《纪年》‘越王朱句,二十年灭滕’是也。”在今山东。
“卫有 (成公六年),邵氏《姓解》作箴,皆音针。”在今河南。
任 “禹阳国。仓颉为任大夫。晋邑,今邢之任县。”在今河北。
苟 “战国有苟变,子思荐之(能将五百乘,荐之卫侯)。《程氏世谱》以河内多杞氏焉,妄也。”在今山西。
“僖也。齐国城,为来音。简王十二年,舒庸人道吴国巢及虺。”在今安徽。
佶 “佶氏,见《诗》。《风俗通》云:‘殷时侯国,一作吉。’《潜夫论》云:‘郅与同,而字异。’周封女氏于南燕,邓名世以《潜夫》为误,非也。《说文》‘佶文’为正。”在今山西。
儇 “与环同音,月宣轻也。《集韵》音旋,非。”
依 “史伯说十邑有依、畴、历、莘,皆郐邑,后属郑。韦昭云:‘国’。”在今河南。
纪(剧) “剧是今齐之临朐东、寿光西南故剧城,汉之剧县。郑樵云:‘纪后迁剧,所谓朐剧。’云纪、剧声讹,非也。”在今山东。
滑 在今河南。
济 在今河南。
奚 “郑樵云:‘鲁奚邑。’今徐之滕东南六十青丘村,有奚家冢、奚公山。阳晔《徐州记》云:‘仲造车辙存焉’。”在今山东。
薛 “侯爵(庄公三十一年),吉光国。今滕东南五十里有故薛城,故汉县,战国属齐,为徐州,秦为薛郡,有仲祠,或曰大薛。”在今山东。
“邳也,今淮阳治下邳城。汉下邳国,梁下邳郡,周邳州,唐隶泗城,三重,处泗、沂之会,有仲虺祠。(《寰宇记》:‘祠在徐之沛。”有仲虺城。见《九域志》。)郑樵云:‘仲虺居在薛,鲁奚仲迁邳,后以邳为薛’,妄。”在今江苏。
挚 “祖己七世孙,成封周文王母太任国。今蔡之平舆,有挚亭。”在今河南。
谢 “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在南阳之宛,见《诗·崧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在今河南。
章 “章与谢,本皆任姓,周始以封太公之支子。”在今河南。
舒 “春秋之留舒,去谷七里,亦曰柳舒。故城在郓之须城,许氏作。,邾之下邑(《说文》‘邾在薛县’)。”在今山东。
洛 “周书之有洛氏。史伯云‘北有路、洛、泉、徐、浦’,韦昭云‘皆赤狄’,宜于此异。或作络(卫贤者络疑)、雒,广汉属县。”在今河南。
昌 “春秋,昌间多在河东北。”在今河北。
蓟 “今范阳治,地多蓟。《水经注》:‘蓟城西北隅,蓟丘为名。’《班志》云:‘蓟,故燕国名。’”在今河北。
终 “商有终古,宜即佟后有佟氏、佟通。今襄阳有水。”在今湖北。
泉 “洛阳西五十故伊关县北有泉亭,周世狄居之,俗呼前亭。(伊拒泉皋是也。昭二十二年有前城。)”在今河南。
卑 “宜晋郫邑,一曰郫邵(文元年)。绛之垣东九十有郫邵,卑氏所出,非越隽。”在今山西。
遇 “禺也,宜即番禺。鲁襄公救成至遇(十五年)。鲁邑近成,然非必禺。”在今山东。
儋 “《山海经》:儋人任姓。今儋州。周有儋翩。”在今海南。
牛黎 “《经》云‘牛黎之国,儋人之子儋’,今有黎姥山。”在今海南。
番禺 “贲隅也。今清海之属县,有禺山。《传》云‘禺号南海’,故予谓此即禺。《经》文有无肠、继无之国,皆任姓。”在今广东。
南燕 “伯爵。伯倏国。后稷妃,南燕氏也(石癸曰‘吾闻姓后稷元妃’)。今滑之胙城东北,汉南燕县,隋改曰胙。”在今河北。
密须 “子爵。《世本》云:‘商有密须,文王伐之。’(《晋志》云:‘商侯国。’)鲁有密须之鼓。杜预谓姓国,在安定阴密,今泾之灵台也。”在今陕西。
阚 “子爵。今郓之寿张有阚乡,而阚古城在中都(桓公十一年。《寰宇记》云:‘今属齐之钜野。’)阚亭又在须昌东南(即昭公末年取阚者,《郡国志》:‘东平陆有阚亭,今寿张也。’) ,齐有阚止。”在今山东。
允 “高阳时有允格,或云少昊后,出黄帝。”
蔡 “蕲春江中有蔡山,在广济县(《高崇文传》蔡山,窦苹云:‘蕲水县北。’)大龟纳锡,故曰蔡,非姬姓蔡。”在今湖北。
光 “《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在今湖北。
敦 “任、冷、敦之田,许地也,郑取之。《陈留风俗传》云:‘敦氏,姓后。’”在今河南。
“晋襄公母,国,即周阳国。”在今河南。
燕 “伯爵。宜为东燕,与南燕比(昭三年北燕伯款亦姓)。”在今河北。
鲁 “汝之鲁山县,非兖地。”在今河南。
雍 “伯爵。汴之雍丘,郑庄夫人雍国。《姓纂》云:‘宋之雍氏,本姓。’《寰宇记》‘雍氏,黄帝后’,姓是矣。又冀之堂阳东北三十六(里),亦有雍氏城。《寰宇》之高城,本于陇切。自汉州名人姓皆于用切。《谈苑》云‘当作平声’。昭十四年《传》:‘晋尸雍子。’杜云:‘阳翟东北有雍氏城者非。’”在今河南。
断 “晋地有断道,即卷楚也。《世本》作段,写误。”在今山西。
密 “河南密县东四十故密城是,武德三为密州,与须城比,故说者谓即密须,盖亦号密须云(《史索》云密须今河南密县,与安定姬姓密别)。”在今河南。
虽 “开封长垣,近须城是,卫在今澶之卫南二十八里。《卫诗》所谓‘思须与曹’者,由声转也。”在今河南。

6、急求史记资料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 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世家 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韂康叔世家 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三 王世家 第三十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 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错列传 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 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韂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集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高祖,①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②字季。③父曰太公,④母曰刘媪。⑤其先刘
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⑥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讳邦。”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
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注②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刘氏随魏徙大梁,移在丰,居中阳里。”孟康曰:
“后沛为郡,丰为县。”索隐按:高祖,刘累之后,别食邑于范,士会之裔,留秦不反,
更为刘氏。刘氏随魏徙大梁,后居丰,今言“姓刘氏”者是。
左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
说者以为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然则因生赐姓,若舜生姚墟,
以为姚姓,封之于虞,即号有虞氏是也。若其后子孙更不得赐姓,即遂以虞为姓,云
“姓虞氏”。今此云“姓刘氏”,亦其义也。故姓者,所以统系百代,使不别也。氏者,
所以别子孙之所出。又系本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故五帝本纪云“禹姓姒氏,契
姓子氏,□姓姬氏”是也。按:汉改泗水为沛郡,治相城,故注以沛为小沛也。
注③索隐按:汉书“名邦,字季”,此单云字,亦又可疑。按:汉高祖长兄名伯,
次名仲,不见别名,则季亦是名也。故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后因讳邦不
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也”。
注④索隐皇甫谧云:“名执嘉。”王符云:“太上皇名煓。”与湍同音。正义春秋
握成图云:“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
注⑤集解文颖曰:“幽州及汉中皆谓老妪为媪。”孟康曰:“长老尊称也。左师谓
太后曰‘媪爱燕后贤长安君’。礼乐志‘地神曰媪’。媪,母别名也,音乌老反。”索
隐韦昭云:“媪,妇人长老之称。”皇甫谧云:“媪盖姓王氏。”又据春秋握成图以为
执嘉妻含始,游洛池,生刘季。诗含神雾亦云。姓字皆非正史所出,盖无可取。今近有
人云“母温氏”。贞时打得班固泗水亭长古石碑文,其字分明作“温”字,云“母温氏”。
贞与贾膺复、徐彦伯、魏奉古等执对反复,沈叹古人未闻,聊记异见,于何取实也?孟
康注“地神曰媪”者,礼乐志云“后土富媪”,张晏曰“坤为母,故称媪”是也。正义
帝王世纪云:“汉昭灵后含始游洛池,有宝鸡衔赤珠出炫日,后吞之,生高祖。”诗含
神雾亦云。含始即昭灵后也。陈留风俗传云:“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
定,使使者以梓宫招幽魂,于是丹蛇在水自洒,跃入梓宫,其浴处有遗发,谥曰昭灵夫
人。”
汉仪注云:“高帝母起兵时死小黄城,后于小黄立陵庙。”括地志云:“小黄故城
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三里。”颜师古云:“皇甫谧等妄引谶记,好奇骋博,强为高祖
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说,盖无取焉。宁有刘媪本姓实存,史迁肯不详载?即理而言,
断可知矣。”
注⑥索隐按:诗含神雾云“赤龙感女媪,刘季兴”。又广雅云“有鳞曰蛟龙”。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①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②仁而爱人,喜施,③意
豁如也。④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⑤为泗水亭长,⑥廷中吏无
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⑦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⑧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责。⑨

注①集解服虔曰:“准音拙。”应劭曰:“隆,高也。准,颊权准也。颜,櫦颡也,
齐人谓之颡,汝南、淮、泗之闲曰颜。”文颖曰:“准,鼻也。”索隐李斐云:“准,
鼻也。始皇蜂目长准,盖鼻高起。”尔雅:“颜,额也。”文颖曰:
“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
注②正义河图云:“帝刘季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八寸。”合诚图
云:“赤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按:左,阳也。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
二日之数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
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征
也。有一本“七十日”者,非也。许北人呼为“黡子”,吴楚谓之“志”。志,记也。
注③正义喜,许记反。施,尸豉反。
注④集解服虔曰:“豁,达也。”
注⑤集解应劭曰:“试补吏。”
注⑥正义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高祖为泗水亭长也。
国语有“寓室”,即今之亭也。亭长,盖今里长也。民有讼诤,吏留平辨,得成其
政。括地志云:“泗水亭在徐州沛县东一百步,有高祖庙也。”
注⑦集解韦昭曰:“贳,赊也。”索隐邹诞生贳音世,与字林声韵并同。又音时夜
反。广雅云:“贳,赊也。”说文云:“贳,贷也。”临淮有贳阳县。汉书功臣表“贳
阳侯刘缠”,而此纪作“射阳”,则“贳”亦“射”也。
注⑧集解如淳曰:“雠亦售。”索隐乐彦云借“雠”为“售”,盖古字少,假借耳。
今亦依字读。盖高祖大度,既贳饮,且雠其数倍价也。
注⑨索隐周礼小司寇云:“听称责以傅别。”郑司农云:“傅别,券书也。”
康成云:“傅别,谓大手书于札中而别之也。”然则古用简札书,故可折。至岁终
总□不责也。
高祖常繇咸阳,①纵观,观秦皇帝,②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注①集解应劭曰:“徭役也。”索隐韦昭云:“秦所都,武帝更名渭城。”应劭云:
“今长安也。”按:关中记云“孝公都咸阳,今渭城是,在渭北。始皇都咸阳,今城南
大城是也”。名咸阳者,山南曰阳,水北亦曰阳,其地在渭水之北,又在九嵕诸山之南,
故曰咸阳。
注②正义包恺云:“上音馆,下音官。恣意,故纵观也。”

7、仓颉造字的故事...急!!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庙】

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48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10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于仁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冢上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仓颉陵】

一、全国有多少仓颉陵墓

仓颉,亦名苍颉,据《路史》记载:“仓帝史皇氏姓侯岗,名颉。以仰观苍穹之变,故称苍颉。后苍仓通用。相传为黄帝史官,《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皆言文字为仓颉所造。事实证明,汉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它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创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说的那样:“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就是说,仓颉以前,各氏族、地区已经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图画出现。黄帝统一中国后,仓颉把各氏族、地区互不统一的符号、图画进行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起来,通行全国,所以他的名字能够独传于后世。并被尊为字圣。正因为他这了不起的巨大贡献,故有关仓颉的遗迹不止前面提到的南乐县有,开封有,河南的虞城县、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和东阿也有,全国共有6处。开封王宴春先生讲,他经过调查又发现河南省阳武(今原阳县)、洛宁两地也有仓颉遗迹。仓颉跟随黄帝曾到过很多地方,说不定有关他的遗迹,今后还会被发现出来。

二、开封仓颉墓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所谓仓颉城实际是座包括墓在内的大庙院。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树木,什么也没有了。1992年建国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侧挖土时,机械铲从地下5米多深处挖出大铁钟一口,石供桌一个(均被铲碎)均是仓王庙旧物。开封城西25公里有个仓家寨,简称仓寨(现已划归中牟县),村中仓姓自称系仓颉后裔,早年他们曾多次到仓颉墓祭祖。开封和南乐县不同的是开封认定仓颉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这一天这里都要举行仓王生日庙会。民国初期,英籍犹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创办仓圣明智学堂——后改为仓圣大学,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被聘在该大学执教,他考证仓颉生日和开封认定的一样,也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没有遗留下来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记载,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测,没有必要争论谁对谁错。

三、拓不走的仓颉造字碑

开封仓颉庙内原有一通仓颉造字碑,现已不见。据当地村民讲,很可能还埋在造字台地下。关于这通碑,开封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仓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来一出村就变样。现在碑已没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无从验证。再一个说法就是“仓颉造字圣人猜,二十八字一未开”。说的是孔圣人一次路过这里,看见仓颉碑上的28个字,一个字也不认识。如果说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这28个字的话,这里现有一张这28个字——也就是所谓《仓颉书》的照片,不知是从哪里保留下来的。也许开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别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传了下来吧!

就是这个28个字的《仓颉书》和《夏禹书》到底是汉儒刘歆的伪作,还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真迹?一直是中国汉族书学史上的一个谜。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收录了这两件作品。《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这根本无法通读,故不为学术界所认可。后有学者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它的大意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从译文看《仓颉书》实际上是对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

对于刘志一的这份译文,很多人持认可态度,认为黄帝出于西羌,彝族亦出于西羌,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仓颉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多追随黄帝,故这份《仓颉书》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其内容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载:“昔者仓颉作书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当然,这还不能作为定论。将来是否还会有新的译文、新的解释、新的说法,那就是将来的事了。

四、仓颉墓的比较和鉴别

在已发现的八处仓颉墓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4处:河南开封、南乐、虞城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余下两处河南省阳武、洛宁系宋代以后。从信史角度来说,始建及文献所载距发生事件或朝代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么,我们不妨就拿始建于汉代的这4处仓颉陵墓来做一对照和比较,有了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接近事实的判断来。

陕西白水县仓颉墓,现尚有残碑一通,该县还有一个史官乡,即依仓颉为黄帝史官之说而建。县志上也有:“史官仓颉死后葬于白水”的记载。我们知道黄帝及其史官仓颉大部分活动均在东方平原,当时(约公元前2697~2595年间)东方平原地带洪水泛滥,后被迫逐步西迁,终葬陕西。黄帝陵墓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已为世人公认。作为黄帝史官的仓颉死后葬于距黄帝陵不算太远的白水县极有可能。

河南虞城县仓颉墓、仓颉祠始建于西汉,唐开元年间及清康熙年间曾几次重建。历尽沧桑,如今仅存一座大殿、两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仓颉墓令人永怀记忆的是陵墓周围的菊花——仓颉菊(简称仓菊),是菊科中的珍种。花淡黄色、大如铜钱、叶茎较小,可入茶入药,清心理气,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残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镌有:“墓周生丛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据说长年饮用仓菊茶,可以养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仓颉菊不可移植,移栽别处后,菊虽可活,其药性、茶性却会很快改变。就这一点来说,似乎和开封仓颉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处。

河南南乐县仓颉墓位于县西北十多公里的吴村附近,原称仓颉祠,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庙内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兵燹和自然灾害,南乐仓颉庙屡遭劫难,但屡毁屡建,“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人们挖仓颉墓出土的破烂盆罐、石斧石镰等废弃物,经过专家鉴定,竟是龙山文化遗物,再经过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主要为龙山和仰韶时期的器物。这意外的发现,使南乐仓颉陵墓身价倍增。1994年南乐县开始着手重修仓颉陵及仓颉庙,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庙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于民间的原石碑、石兽和建筑构件,保持了建筑物的古老韵味和凝重。

古遗址的出现,增加了南乐仓颉墓的可信度。著名学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做出了有利于南乐的推测。

仓颉庙中现存的一通旧碑:“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乃宋朝与契丹澶渊之盟后,北宋名相寇准专程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联语。近在朝廷脚下的东京仓颉庙他未题一字,却跑到几百里外的南乐祭拜题字,想来在寇准的心目中,南乐仓颉陵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

五、仓颉陵真迹之争,也许是好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说自己那儿的仓颉陵是真迹,但哪里也拿不出真正的实证来。这就像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一样,至今也无定论。但争,也许是好事,要争的话,一要从历史的角度查文献、找资料;二要从实地出发,搞开发和建设。在这两方面,南乐县已经起了步,并有了效果。那么,开封呢,好像早几年也有重修仓颉陵,纳入黄河游览区的倡议。这应该是一项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们的仓颉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仓颉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活动过,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有文献、有传说、有遗址——,把它接收下来,弘扬开去,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建设黄河游览区的高潮中,开封仓颉墓一定能够重现辉煌!

8、周敦颐能不能始祖


一、 dūn

【释义】①厚,厚道;诚恳:敦厚|敦请。
②勉力,勉强
③姓。

敦姓的起源

1、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就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嬛、依。其中姞姓子有孙封于敦丘(今河南温县东),其后人以其封地为氏,是为敦氏。

2、春秋时,秦文公有大夫名叫史敦,史敦的后人以其字为氏,是为敦氏。

3、南北朝时,北魏南迁,代北少数民族敦邱氏,后改为敦氏。

敦氏始祖为史敦。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敦我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甘肃、安徽、江苏、山西等地。

敦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 宋《姓苑》。其姓源主要有二:1、源自姬姓。据《陈留风俗传》记载,姬姓之后裔有敦姓。2、源自史敦之后。据《姓氏急就篇注》记载,春秋时秦国史敦之后裔有敦姓。敦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八号供橱。欢迎前来祭拜!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