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特殊端午节风俗

特殊端午节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8-12 11:32:11

1、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1、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5、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全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1)特殊端午节风俗扩展资料:

端午节风俗的起源故事: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3、挂艾草与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5、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6、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3、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其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习俗。

赛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许多⼈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五⽇划龙⾈以纪念之。

借划龙⾈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体。竞渡之习,盛⾏于吴、越、楚。其实,“龙⾈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

端午节吃粽⼦是中国⼈民的⼜⼀传统习俗。每年五⽉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洗粽叶、包粽⼦,其花⾊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多包⼩枣的北京枣粽;南⽅则有⾖沙、鲜⾁、⽕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为代表。吃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不衰,⽽且流传到朝鲜、⽇本及东南亚诸国。

4、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吃粽子,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采药、制凉茶等。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如下:

广东:广东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扒龙舟、食粽籺、插艾草、睇龙船、食龙船饭、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

江苏: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还有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等。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浙江:浙江的端午习俗有吃粽子、祭龙王、竞龙舟、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

河北: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山东: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陕西: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漳县,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5、端午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

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6、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1、佩戴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专。香囊内有朱砂、雄黄属、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
2、悬艾草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3、赛龙舟
赛龙舟起源于古时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4、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的一种配饰,用五色丝线结成手绳,可悬于门首、挂于床帐,或戴于孩子脖颈、系于手臂上,可以避灾除病、延年益寿。
5、雄黄酒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7、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端午节习俗?

中国人以盛大的方式庆祝端午节,并且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它。常见活动包括以下形式:

龙舟比赛: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据传说,它起源于古代的楚人,他们不愿让他们的贤臣屈原死在河里。许多人去划船追逐和营救他们。他们赶到洞庭湖,没有发现任何踪迹。此后,每年5月5日都会举行龙舟比赛来纪念它。赛龙舟是用来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屈原的尸体。吴、越、楚都有赛马的习俗。江浙龙舟赛既有纪念本土出生的现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装饰,穿梭,水和水下,移动的场景,有特殊的兴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举行“龙舟节”,庆祝插秧胜利,并祝愿五谷丰收。云南傣族同胞赛龙舟参加泼水节,纪念古代英雄阎洪武。赛龙舟的传说因民族和地区而异。直到今天,每年都在许多与河流、湖泊和海洋接壤的南部地区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比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比赛。当时,台湾提督江在台南市鹤科技的半月潭主持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5月5日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行比赛。

此外,龙舟比赛也被引入到日本、越南和英国等邻国。1980年,龙舟比赛被列入中国的国家体育项目,每年都举行“屈原杯”龙舟比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第一届国际端午节在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的第二故乡——举行。比赛前,举行了“龙头祭”,以保存传统仪式,并注入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了屈原的祠堂。在运动员“点亮”龙头(戴上红色带子)后,牧师宣读了纪念物并“点亮”龙头(即点亮)。接着,所有参加端午节的人都鞠了三次躬,然后把龙头抬到汨罗江边,跑去参加龙舟比赛。60多万人参加了竞争、交易会和聚会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从那以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端午节。龙舟比赛将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也叫“粟米”和“鼓粽子”。它历史悠久,设计多样。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野生稻叶(茭白叶)包裹成角状,被称为“粟米”。大米用竹筒包装,密封烘烤,这就是所谓的“筒中粽子”。东汉末年,小米被草木灰浸泡在水中。因为水含有碱,小米被包裹在野生稻叶子里形成一个四边形,并被煮熟成为广东碱性粽子。在晋代,粽子被官方指定为端午节的食物。这时,除了糯米,粽子的原料中还加入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被称为“益智粽子”。在一周的时间,《岳阳风土记》记录道:“习俗是用糯米叶包糯米,煮熟它,彻底煮熟它。从五月五日到夏至,一个是糯米,一个是糯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粽子。大米中掺入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品种增加了。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粽子所用的大米“洁白如玉”,形状呈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记载了“大唐粽子”。在宋代,有“蜜饯粽子”,即把水果放进粽子里。诗人苏东坡有一首诗“当你看到粽子里的杨梅”。这时,建筑物、亭台楼阁、木车、牛、马都堆有粽子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非常流行。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装材料由野生稻叶转变为箬叶,然后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添加的材料包括豆酱、猪肉、松子、红枣、核桃等,使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每个中国人的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子叶,做粽子,用更多的颜色品种。从馅来看,北京的枣子粽子有许多北方的小红枣;南方有豆瓣酱、鲜肉、火腿、蛋黄等各种馅料,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且已经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带香包:

端午节的孩子们戴着香包。传说它们是用来辟邪和驱除瘟疫的。它们实际上是用来装饰翻领的。该香囊含有朱砂、雄黄和芳香药物。它被丝绸覆盖着,有一种芬芳的香味。然后用彩色丝线串成一串各种形状的线。各种形状都很精致可爱。

菖蒲:

民间谚语说:“清明柳树,端午节艾”。端午节期间,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打扫庭院,炉甘石和艾条插在门楣上,悬挂在大厅里。和菖蒲、艾叶、榴莲、大蒜、龙舟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饰物,既美丽又芬芳,女人们竞相戴上它们来抵御疟疾。

艾,又名艾和艾蒿。它的茎和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特有的香味可以驱走蚊子、苍蝇、昆虫和蚂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为药,具有理气活血、温子宫、散寒除湿的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疗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窄的叶子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提神、壮骨、消积、杀虫和杀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入艾和菖蒲来预防疾病。端午节也是一个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健康节日”。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悬挂艾枝,悬挂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刺激混浊,消除腐烂,杀菌和预防疾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端午节收集草药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习俗。

8、什么是端午节?端午节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 河 紊袼怠4怂党鲎远 骸恫芏鸨 贰4呵锸蔽夤 页嘉樽玉愫 ┒乐螅 紊瘢 廊税Ф 乐 视卸宋缃凇?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