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礼婚庆 » 溥仪大婚礼节单亮相

溥仪大婚礼节单亮相

发布时间: 2022-01-25 16:16:48

1、溥仪大婚,荫昌进宫祝贺为何不直接跪地磕头,反而先是鞠躬?

当时的政权是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也就意味着不是君主制的时期,由于荫昌的所处的位置,所以他很机智,先鞠躬代表了的是目前民国的礼仪,后再磕头表示自己作为满人所施行的礼仪。

其一,荫昌有着不可更改的满洲人的身份,而且曾经还在清朝担任过重要官职。荫昌的军事理论非常好,所以后来成为了当时出国留学的人员,前往德国学习了丰富的陆地军事,也曾做过翻译人员,由于出国留学接触到了很多外国的风俗文化,所以他的思想也被熏陶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其二,荫昌从德国学成归来后,在不久的一段时间里,便成为了袁世凯手下的人。荫昌刚回来时曾经担任过北洋学堂的翻译以及校长,后来被调任至山东,在机缘巧合之下投奔到袁世凯的帐下。荫昌在其职谋其政,知道袁世凯求贤若渴,但苦恼的是手边没有称心得意的能才,于是便向袁世凯推荐了自己的三位得意门生,这三人有学识,有魄力,是这个年代不可多得的人才。

其三,在清朝的军机处废除后,以及当权者的退位,慢慢的荫昌成为了清廷与新政府的中间调节人物。起初,荫昌由于新体制的推出,成为了掌管清朝的人员中的唯一一个满洲人,但后来发生了很多事变,例如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清帝退位。这是荫昌在这里已经无法安身立命,就前往青岛避了一阵子风头,时机成熟之后,又重新回归袁世凯手下。之后,袁世凯去世后他依旧位居要职,但是因为身份的原因,新政府与旧清廷之间的矛盾都需要他在中间进行调和解决

所以,当溥仪大婚时,荫昌前去恭喜,没有直接行磕头礼,而是先鞠躬,他既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又传递了自己作为前臣子的尊敬。

2、溥仪大婚,为何北洋政府会鼎力相助,连时任大总统都亲自致贺呢?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国人对清朝都是非常不满意的。毕竟正是因为腐朽落后的清朝政府,才使得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如此的屈辱,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等等,给华夏大地都造成非常重大的伤害,甚至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不过不可否认的,虽然清朝最后的腐朽落后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创伤,但曾经的清朝也是有强大过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也在清朝,康乾盛世下的清朝非常强大,只是在封建制度逐渐落后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制度之后出现的弊端,才使得清朝逐渐落后世界,而落后就要挨打,可中国不正是因为这段屈辱的历史才厚积薄发,有了如今的强大模样。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虽然最后慈禧太后将皇位传授于他时,清朝已经千疮百孔,甚至最后不得已要退位让贤,但是在当时很多人的心中,溥仪就是天下共主,是皇帝。而溥仪也一直生活在紫禁城中,甚至他大婚的时候,隐隐约约又让人们看到了皇帝的身影,万国来贺,百姓臣服,皇帝可能也不过如此吧。

民国12年最让紫禁城老百姓感觉到非常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小溥仪终于娶老婆了。这场婚礼不仅给当时压抑的资金池一些生的希望,并且各路的位高权重的人也纷纷出现如此。虽然并没有在古代时期皇帝娶老婆那般声势浩大,但是能够在民国时期,如此高调娶老婆的可能也只有溥仪了。就连当时的北洋政府也鼎力相助,出了不少的钱,而时任大总统更是亲自祝贺。可是北洋政府为何会鼎力相助,出钱来帮助溥仪办婚礼呢?

封建腐朽的制度总有一天会被抛弃,而北洋政府的成立。也相对于曾经的保守落后是中国的制度升华。按照常理来说,北洋政府没有将处于赶出紫禁城,就已经是仁至义尽的事情了。但是却在仁至义尽的基础上,还帮助扶手落后的清王朝最后一任领袖娶老婆,确实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事实上,北洋政府也并不想帮助溥仪娶老婆。毕竟有那个钱自己花,难道不开心吗?虽然北洋政府政权已经确立,但是统治了中国几百年的清政府并不可能如此脆弱,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政府的余威仍在,所以北洋政府也不得不去忌惮几分,这也是为何民国确立之后,没有完全地将溥仪赶出皇宫,自身自灭。

溥仪大婚时,清政府早就没有钱了,很多的婚礼置办都是卖东西,换取的钱财。但是溥仪到底还是清朝名义上皇帝,用这种手段来换取钱财,结婚实在不光彩。而传出去也有损北洋政府的颜面。所以最后北洋政府才承担了一部分的钱财。否则谁又平白无故的愿意送人钱财呢?难道真的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

不知道在大家看来,溥仪结婚,北洋政府鼎力相助,甚至连大总统也来亲自参加,究竟是善意的相助,还是忌惮余威呢?

3、清宫皇帝大婚的过程。(15分悬赏)

清宫钦天监为宣统皇帝大婚选定的奉迎礼吉期是壬戌年十月十三日寅时。为了保证皇后进宫的吉期,凤舆将提前两个时辰出发。

  公元1922年12月1日零时前后,虽已退位却依法拥有尊号的清朝宣统皇帝,身穿龙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来到庄严肃穆的乾清宫内升座,亲送凤舆出宫,前往地安门帽儿胡同后邸迎娶皇后,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大婚的盛大典礼的序幕。

    钦天监的选择代表天意,既然已把奉迎礼定在寅时(3至5时),则迎娶过程只能安排在深夜了。钦天监同时还规定,皇后升舆、降舆必须避开亥(21至23时)、卯(5至7时)、未(13至15时)“三相”,因此,若安排在上午、下午或上半夜,也不甚适当。后半夜里整个城市都歇息了,正好在大街上摆场面,又是月儿将圆的时候,黑夜也跟小白天似的,一点儿不碍眼。

  根据宣统皇帝的一道“上谕”,贝勒载涛总办大婚典礼一切事宜。载涛受命后当即查阅《大清会典》及历代皇帝大婚档案,决定按同治皇帝婚典的模式进行,并考虑酌添民国以来的新花样。经过预算,确定“大婚经费力求撙节”,总开销按当时报道主要有两种说法:1922年10月28日《平报》说,“清帝婚礼用费”,“近由筹备婚礼处王大臣核定为四十万元”;1922年10月30日《国强报》说,“因库款支绌,经婚礼大臣载涛 、朱益藩、绍英、耆龄等会议,力为缩减,议定大婚经费(统计)一百万两”。百万两即百万元,两说相距甚遥,这不过是预算,实际花多少怕是弄不清了。溥佳后来在其回忆录中说是花了40万元,即以此数计,按当时价格可以购买20 万袋“洋面”,实在也够奢靡的了。

  为了筹措这笔浩大开支,清室曾“备具公文”向民国政府追讨历年积欠的“优待费”,答复竟是“碍难照办”。继而商定向英国汇丰银行抵押借款,为此从内库中捡出金盘、金瓶、金盒、金碗、金壶、金樽、金手炉、金如意、金葫芦以及珍珠、翡翠、白玉和珊瑚制品等共千余件,都是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历朝遗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随后将其中金银器皿分装四十一箱,将瓷器、玉器陈设品分装两大木桶,于1922 年11月2日用11辆汽车运往东交民巷英国汇丰银行。后因赎回抵押品的款项始终不能筹足,这些国宝也就因超越时限而“押死”,成为伦敦的财富了,这便是宣统皇帝盛大婚典的背景。

  明亮的月光笼罩着巍峨而森严的紫禁城。从辛亥革命后不久宣统皇帝下诏退位起,这里虽然也热闹过几回,譬如1913年隆裕皇太后出殡那天,1917年溥仪因张勋复辟而第二次登极那天,但都没有这一次来得隆重。

  据当时报道,清宫各门如神武门、景运门、乾清门等都悬挂了门神,左神荼,右郁垒,画像丑怪凶恶,妖魔鬼怪大约是不敢前来逞能的了。恭迎皇后的凤舆确定由东华门中门出入,因此该门还特殊装点一番:大门左右两侧临时安装了四只水月电灯,门神当然也是不可缺的,门前扎彩坊,在用黄绸扎作巨龙盘旋状的彩柱下面,站着两排身穿大礼服的军警。

  清朝历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喜轿均由紫禁城正门——午门进宫。明清两代出入午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等级最高的便是午门的中门,实际是皇帝出入的专用门。但是,允许皇后在大婚典礼中乘喜轿入宫通过一次,还允许殿试中状元、榜眼和探花的三个人出宫时走一次。至于文武官员、宗室王公等只能依身份出入午门的东偏门、西偏门以及东西两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宫内低级官吏、内监、侍卫、御医、厨役、工匠等干脆不许出入午门的各门,只能走东华门、西华门和神武门。对于皇后来说,一生中也只有一次机会能够进入午门的中门,正是一身荣耀、九族沾光,这哪里是过一道门的简单问题呢!

  民国以后,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转归北洋政府使用,溥仪的生活圈被限定在紫禁城后半部,因此他的迎亲喜轿不但不能再进大清门、午门的中门,也无权使用前三殿范围内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如果让堂堂皇后从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进宫,实在有失隆重。经大婚礼仪处与北洋政府反复磋商,决定为皇后进宫破例开启东华门。那天,东华门左门柱上还高悬一块红色纸牌,上书“观礼、庆贺人员均由神武门出入”字样,表明此门是专为皇后开放的。差不多有十年未下门闩的凄凉、冷清的东华门,一下子充满了喜庆气氛,变得热闹而气派。

  高高低低不同层次的观礼人员,自11月30日入夜起便陆陆续续由神武门入宫来了。神武门前汽车、马车、骡车摆得满满的,神武门额也装点了彩棚。据“庆贺瞻礼人员登名簿”记载,最早来到的是溥仪的六叔载洵,而最后一名是北京警备司令部的高级警官聂宪藩,有头有脸的人物共237人。其中有外国男女人士二十多人,中国地位显赫的女士三人,国会议员二十多人,身穿民国大礼服的政府武官和穿燕尾服的政府文官二十多人。其余为清朝皇族的宗室亲贵、王公大臣、遗老阔少,以及在小朝廷任职的官员等,他们身着清制礼服。这些观礼人员中只有少数地位高的可由景运门入内,普通观礼人员及外国人均在景运门外。景运门旁燃点羊角双喜字立杆灯五十对,南路铺厚棕地毡,转至乾清门,并有仪仗器具。

宣统皇帝溥仪踩着子夜的更声跨进乾清宫。这里,已在皇帝宝座前摆放了三张礼桌:中桌放着“节”,它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东桌置一“金册”,西桌置一“金印”,它们并非册封皇后用品,册封典礼已在头一天举行,“册文”和“宝文”也已送到婉容手里了。这“金册”和“金印”表示着皇后备受尊崇的地位,是皇帝送给皇后的最重要的礼物。

  当宣统皇帝跨进乾清宫之际,悬挂在宫外东西屋檐下的钟、鼓、石磬等古老乐器耸然鸣  

响,由十六种乐器演奏“中和韶乐”的《隆平之章》。溥仪在乐声中先向三张礼桌巡视一遍,然后登上宝座,乐声亦就此而止。继而群臣朝拜,设在殿外阶下的“丹陛大乐”开始演奏《庆平之章》,王公大臣、正副使节以及观礼人员等依身份、地位分班次进殿行三跪九叩大礼,向新郎皇帝表示祝贺,礼成乐止。 正天使载振和副天使昭煦跪听宣读迎娶皇后的圣旨并受“节”。当溥仪“降座”离开乾清宫时,“中和韶乐”再奏《显平之章》。这时,迎娶皇后的仪仗队已在乾清门外乃至景运门外列队待发了。

  庞大的迎亲仪仗,充分显示了三百年清朝统治的“余威”。

  最先为步军统领衙门马队,以下顺序为北京警察厅马队、保安队马队和两班军乐队,一班演奏外国乐曲而另一班演奏中国乐曲,当然只能分别演奏。继而是无人乘坐的一顶黄缎银顶轿和三辆黄缎银顶车,这是皇帝送给皇后以备平时使用的,所以要空着抬来抬去。再往后是七十二个手执龙凤旗、皇伞以及金瓜、斧、钺、棍、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銮驾,是皇帝或皇后出门时必不可少的摆设,还有众多轿夫抬着的四驾黄亭,原来摆在乾清宫东西礼桌上的“金册”、“金印”以及唯皇后才有资格享用的凤冠霞帔等物端放于黄亭之中。

  紧接着,又有六十个手提大型宫灯的人。这中间也插入了清室官员、民国政府派来协助照料的警官以及警察保安队、步军统领衙步队和中、西两班军乐队。这后面才是统率迎亲仪仗的最高官员:手持“圣节”的正天使庆亲王载振和手捧“圣旨”的副天使郑亲王昭煦,这“圣节”自然是刚刚在乾清宫中间礼桌上摆放过的,而“圣旨”也是刚刚宣读的那一道,只有皇帝亲派的使节才有资格持节捧旨。衡永等八名御前侍卫由正副使左右扈从,而使节身后还有人拿着轻便香炉,上插已点燃的四炷香,一丝丝轻烟旋入夜空。

  最后才是皇后乘坐的凤舆,这驾金顶凤舆三天前就摆在乾清宫的丹墀上了,是光绪大婚时在杭州订制的,这次又重新釉饰了一番。凤舆又称喜轿,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轿子,是十六人抬的大轿。轿顶涂金,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圆形,正中装饰有一只很大的金凤凰,凤凰象征幸福和幸运的新娘,象征高贵的皇后,凤背驼着喜轿的金顶;第二层也是圆形,黄缎绣的蓝凤凰的轿檐环绕一圈,轿檐上站着九只小金凤;第三层为弓背形出方檐,檐四角各站一只金凤,嘴里都衔着被称作“垂地流苏”的长长的黄丝穗子。轿帏以明黄色云缎作底,上面绣着五彩凤凰。喜轿左右两侧设有透明玻璃方窗,装饰有金色双喜字。轿前垂帘,轿里和座套全是红缎绣蓝凤凰、金喜字,还有五彩云朵、蝙蝠和吉祥花。四周绣葫芦万代花边,寓有多福多寿、子孙万代、繁衍不绝之意。凤舆周围除三十二名清室官员和若干民国军警随行护卫,还有牛角和大鼓各百余对,以壮声势。

  载涛作为大婚典礼的总操办人,又把贴身照料新人和喜房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嫡配夫人姜婉贞。姜氏出身于广东名门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工于诗书,擅长绘画,广有见闻,谈吐文雅,为人机敏,处事果断,在溥仪的大婚典礼中还真露了几回脸呢!

  凌晨1时过后,迎亲仪仗排列就绪,溥仪乃派使臣率姜婉贞以及前内务府大臣增崇之妻和两名“命妇”,由若干女官陪同,把一柄“御笔用宝龙字如意”安放在凤舆内正中。随后起轿,从东华门出宫。凤舆发走之后,载涛之妻等福晋、命妇、女官又前往皇帝洞房——坤宁宫东暖阁,为新娘和新郎铺设龙凤喜床。绣有“龙凤呈祥”精美图案的被褥也是在杭州订制的。喜床中央放一个装满珍珠、宝石、金银钱以及五谷之类的“宝瓶”,喜床四角各放一柄如意。铺设完毕,她们便出神武门抄近路往皇后府邸去了。与此同时,溥仪另派蒙古亲王那彦图、蒙古郡王贡桑诺尔布、载泽和溥信等四个御前大臣在乾清宫照料一切,他自己则退处乾清宫西暖阁休息,等候皇后入宫。

  迎亲队伍超过三千人,由东华门出东安门,踏月夜行,浩浩荡荡地向北而去。经北池子,往西北进三座门,过景山东街,出地安门中门,沿地安门大街入帽儿胡同,西行到达皇后府邸。一路之上,黄沙铺道,净水泼街,到处有红、黄两色装饰, 这里从上半夜起就由警察厅宣布戒严了,然而,马路两旁仍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大体都是住在这一区段的居民,却不许随意走动。至于得到允许可以观礼的中外人士,都佩戴一枚“小朝廷”发放的钢质徽章,见章放行。

  在扎着彩坊的皇后府邸大门前,皇后之父郭布罗?荣源、皇后之兄郭布罗?润良和皇后之弟郭布罗?润麒,早已跪在那里迎接圣旨和圣节的到来了。迎亲仪仗队抵达之后,这父子三人首先面对圣旨和圣节恭行三拜九叩大礼,继而随正、副天使进院,凤舆也随之抬进前院。然后,撤下在太仆寺雇佣的普通轿夫,换上太监,再一直抬进内院,放在正房台阶前,面朝东南。这个方向也是清宫钦天监规定的,该机构根据占卜宣布:皇后升降舆时应向东南吉方。抄近路先期而至的姜婉贞等福晋、命妇和女官请皇后梳双髻,戴双如意,穿“龙凤同和袍”,一切准备停当。

凤舆到后,由正天使载振宣读圣旨,皇后亲自接旨并行礼。据庄士敦说,“她跪在地上,然后行一系列复杂的礼,包括六次手臂下垂、头部微抬的起身,三次下跪和三次鞠躬。对于一个妇女来说,这种礼节等同于最尊崇的跪拜——九次屈身叩头”。行礼毕,接受金册和金印。与此同时,姜婉贞等又为皇后升入凤舆而准备了。她们先燃藏香,在凤舆内熏绕一圈儿,再熏皇后用以盖头的锦帕。熏完,将凤舆内正中那柄“御笔用宝龙字如意”移到旁边,请皇后手执苹果和如意,搭上盖头,升入凤舆。待首领太监刚刚垂下舆帘,抬轿的太监们便  

一个个伸直了腰板,经过内院、外院,一直抬到皇后府邸大门外,再换用太仆寺的普通轿夫,打道回宫。

  此时为凌晨3时许,天空晴朗,月亮仍然圆满、明亮,月光皎洁。迎亲仪仗队的队尾已经走出帽儿胡同东口,还能见到皇后之父郭布罗?荣源跪在一片红色的垫子上目送爱女入宫。凤舆在长长的仪仗行列中,走南锣鼓巷向东,经北皇城根宽街,南行过大佛寺、马市大街,至丁字街向西,进东安门大街,渡桥入东华门,此时比预定的入宫时间(凌晨4时)稍早,为3时40分。这期间,月亮已经隐去,路灯又很稀疏,天黑下来了。然而,围观者仍是挤满了街道两旁,他们都很规矩地站在维持秩序的警察后面,以民国国民而看到清朝皇帝大婚的场面,实在是太宝贵的机会。观众里面还有一位著名人物——梅兰芳,他是在演完夜场戏吃饭时偶然碰上大婚仪仗的。许姬传先生回忆说:

  1922年冬的一天,梅先生在东兴楼吃晚饭,正赶上逊帝溥仪大婚,街上交通阻塞,梅先生和几位朋友就到真光电影院楼上休息室看热闹。据梅先生说,只见一对一对的戴红缨帽、穿官衣的人,骑着马举着旗枪,缓缓地前进着,好半天才过完。接着是一对对备着金鞍玉辔的马,但没有人骑,也同样排着两行队。然后是全份銮驾执事,包括金瓜钺斧、朝天镫和各种旗、纛、伞、盖等,都是成对的,人都穿着校尉衣服,排队步行。接着就是大鼓和号、喇叭等,但并不奏乐,街上静悄悄地只听见远近无数的马蹄声。乐队后面是一对对穿花衣、手提牛角灯的人。提灯的后面又都是骑马的了,有几对戴顶翎、穿黄马褂、挂腰刀的,最后有两个骑马的人都是翎顶辉煌的,其中一个举着“节”(京剧《苏武牧羊》里苏武举的就是这个家伙)。后面就是一座有很多穿校尉衣装的人抬着的“凤舆”(“皇后”婉容就在里面)。紧靠着“凤舆”前面有几对提炉的人穿着花衣,可能是太监。在“凤舆”后面跟着的又是一对一对骑马的人,戴着顶翎,穿着长的豹皮坎肩,手里举着豹皮枪。还有些佩刀弓矢的骑着马的官员。这些仪仗,大概有两个小时才过完。梅先生坐车回家时,看到临街铺面房上都站满了人。

  梅兰芳先生所见颇为真切,正可与大婚实况相印证。据记者报道,沿途围观者起码有数万人,而佩戴钢质徽章的先生、太太、少爷、小姐,或乘汽车、或乘马车、或乘洋车,往来观礼,络绎不绝。

  凤舆经东华门进入紫禁城,又被缓缓地抬到景运门,太仆寺的普通轿夫就在这大理石台阶下最后被撤去了,接过轿杠的太监们庄严而谨慎地把凤舆一直抬到乾清宫前正冲着皇帝宝座的地方放下。从东华门到乾清宫,所经各门门座前后全部铺设了棕毯,且凤舆起落的几处地方铺设了红毡。

  照满族传统,新郎要在新娘下轿之前向其头顶上方连射三箭, 为的是赶走黑煞神以确保平安。对于皇帝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义:皇后地位尊崇,但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向她射箭表示她也必须接受惩罚。起初溥仪挺有兴趣,接过箭来要射,却被姜婉贞挡住了,她考虑到溥仪高度近视,大婚典礼的场合又不能戴眼镜,一旦失手伤了皇后就不好办了。溥仪听了这话有道理,也觉得没必要墨守陈规陋习,遂临时传谕把射箭仪式免了。

  按清宫祖制,在皇后下轿之际,前一日入宫的淑妃要亲率女官和宫女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后与皇妃间的等级尊卑。溥仪想想似也无此必要,既已免了皇后挨箭,索性也别让淑妃下跪了,于是再度宣旨免去跪迎之礼。

  溥仪被引导着先往洞房——坤宁宫东暖阁去了,有资格随凤舆来到乾清宫的王公大臣、清室内务府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师傅们也都退去了。凤舆周围只剩下姜婉贞等福晋、命妇、女官和太监,皇后这才由人们拥戴着走出凤舆。姜婉贞立即上前接过皇后手持一路的苹果和如意,又递给她一只宝瓶,这都是大婚典礼中必有的吉祥物品。随后,搀扶着仍搭盖头的皇后,在手执珠灯的女官导引下,经东隔扇,进坤宁宫,来到东暖阁前。

  在这里,新娘还必须照满族习俗先迈越一只预先设下的大火盆,以期将来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然后再跨过马鞍和苹果,乞望婚后的日子平平安安。演完这些节目,姜婉贞才接过皇后手中的宝瓶,把她领到皇帝面前。这时,有人向溥仪呈递一杆新秤,请皇上用秤杆揭开皇后的大红盖头,这大约是满族人让新娘计划柴米、俭朴度日的习俗。姜婉贞颇为细心,生怕毛手毛脚的溥仪挑着皇后的脸,便从他手中取走那杆秤。其实皇家的新娘谈何节俭?于是溥仪伸手揭去了遮在皇后脸上的盖头,第一次看到她的美丽面庞。

婉容美丽的面庞第一次出现在溥仪面前时,曾经引起他的好奇,却未能产生强烈地吸引他的力量。

  从揭开盖头起,婉容的婚后生活就开始了。照满族风俗,皇帝和皇后在洞房中还要完成一系列礼节。

    福晋等……请帝坐居龙凤喜床上左面,再请后坐喜床右面。女官先设金盆于喜床上,以圆盒盛子孙饽饽,进请帝、后同食,毕。福晋等请后梳妆上头,仍戴双喜如意。加添扁簪及富贵绒花,戴朝珠,行合卺宴饮交杯酒。并有结发侍卫夫妇在殿外唱交祝歌,毕。女官撤宴桌,福晋、命妇等请帝、后御龙凤喜床上面,向东南方行坐帐礼,毕。女官仍设金盆于喜床上,福晋等再请帝、后进长寿面,毕。礼成,遂退出宫云。

    

    同食“子孙饽饽”、“行合卺宴饮交杯酒”,又进“长寿面”之后,对于健康的少男少女来说,自然是温柔而甜蜜的花烛夜了。然而,溥仪却离开了那张“龙凤喜床”,那张位于高大宫殿圆柱后面、“日升月恒”匾额下面的大床,那张挂着“龙凤呈祥”刺绣大红缦帐的双人木床,回养心殿自己的卧室去了。溥仪羡慕西方生活方式,趁着大婚的机会,不久前特意托请上海亨达利钟表店的德国老板,向国外购置一套水晶家具陈设在养心殿他的单身卧室内。新婚第一夜,溥仪觉得还是回来欣赏这套水晶家具更舒适些。

4、山海关汽水溥仪大婚是在哪一年?

大婚是在1990年

5、溥仪大婚的时候,北洋政府为什么还会鼎力相助?

民国十二年,“走,瞧小皇上娶娘娘去”,成了当年北京城百姓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这一年紫禁城迎来了它最后一任主人的婚礼,是逊清朝廷和民国政府的最后一次合作,这场婚礼中汇集了当时社会上的各路显要,也亮起了大清余辉在国民眼中最后一丝光芒。

“我要的不是婉容”

小皇帝的大婚筹备从民国十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溥仪刚过完十五周岁的生日,宫中的四位太妃就召见了溥仪的生父原监国摄政王载沣,会同十位宗室王公商议皇帝大婚事宜。有鉴于慈禧皇太后为同治、光绪皇帝大婚选配后妃的先例,四位太妃也想借此机会,将皇帝的枕边人安排成自己人,借以独揽逊清朝廷内的大权。

上图_ 溥仪 少年时期

由于同治皇帝的遗孀庄和太妃在“议婚”后没多久便去世了,四大太妃之一的荣惠太妃又是个懦弱的性子,不参与这些事务,就只剩下了同治皇帝遗孀敬懿和光绪皇帝遗孀端康之间互相角力,双方都誓要将小皇帝牢牢掌握在手中。

当时敬懿太妃中意的人选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文绣,端康太妃挑选的则是郭布罗氏荣源的女儿婉容。

为此两人不惜在宫廷大闹,还各自在宫外找了一名奥援,即溥仪的两个叔叔载洵和载涛,为两个太妃的“意中人”各自奔走,可双方势均力敌争执不下,便将皮球踢给了溥仪,让他自己决定。因为前朝皇帝选妃是以递如意还是给荷包的方式选定皇后和妃子的,其中的可操作性太大,王公大臣为了公平起见,就用了最“摩登”的方法——挑照片。将预备好的满洲女子照片呈递给皇帝,皇帝中意谁,就在那张照片上做上标记即可。

上图_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

直到此时,溥仪这次大婚还并不是后人臆想的“一后一妃”一步到位的情况。最初只是准备挑选一位皇后而已,内务府当时一共给溥仪送上了四张照片,分别是蒙古王公阳仓扎布、前都统衡永、荣源、端恭这四家的女儿。四张照片用溥仪自己的话就是:“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模样,每位都有一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也分不出来丑俊”。年少的溥仪于是就在四张照片中犯了难,最后随便选了一张看着顺眼的照片画了一个圈,而这个人就是当时只有十二岁的文绣。

结果一出来,端康太妃就不干了,自己中意的人落选,反而是老对头敬懿的人做了皇后,那今后她还怎么主持宫中事务。端康便以文绣家境贫寒、人长得不好看为理由,纠结一帮王公来让溥仪重新选,所谓的重新选择其实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只能选郭布罗·婉容。左右无外乎再画一个圈,溥仪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就在唯一候选人婉容的照片上画了圈。这个结果敬懿是不接受的,最后还是荣惠太妃站出来做了和事佬,既然双方都不满意,那就两个都要,婉容做皇后,文绣做妃子,这样才算是把这件选后风波平息。

上图_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

皇帝结婚也没钱

结婚人选定了下来,溥仪就任命他的七叔载涛总办大婚典礼事宜,内务府大臣绍英和耆龄为副,正式开始筹备大婚典礼、采买之事。溥仪在听取了内务府的汇报之后,给出了一个婚费数目的上限,即不得超过三十六万元。

但是当内务府按照皇帝的意思,把采购计划开列出来送给溥仪的大总管阮进寿的时候,这位总管太监却将计划打了回去。经过多方打听,内务府才知道是因为这些经费太少,分润到宫里太监,尤其是这位大总管手中的太少了,所以才无法通过。

上图_ 养心殿设立的婚房

一边是皇帝,一边是宫里的总管,内务府秉着息事宁人,自己多赚的想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大婚最少需要四十万元的计划。溥仪又不懂其中的“花活”,自然是同意的。但是内务府又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就去找北洋政府,请他们将历年拖欠的“清室优待费”拨发四十万元,以解燃眉之急。

按照民国元年《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第二款的规定,当时参考宣统三年清朝皇室的财政计划,民国政府给出的承诺是:“大清皇帝辞位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上图_ 在坤宁宫设立的婚床

但北洋政府此时给出的回复是:“方今国库空虚,碍难照办,请另行筹措”。对于这样的答复,内务府是有思想准备的,因为按照内务府账目的记载,除了民国元年,北洋政府按时足额拨付了四百万两岁费之后,此后民国二年是二百八十八万两,到了民国五年以后,每年只能领到一百多万两,不到规定数目的一半,而内务府每年保底的支出是二百六十九万两左右。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绍英和耆龄才和北洋政府进行了这次磋商,既然北洋政府这儿解决不了困难,那就继续老办法——卖。

事实上典卖家产早已经成了逊清朝廷度日的方法,当时的内务府郎中钟凯提出内务府先行筹措一批宝贝,由他前往天津把这些东西卖给洋商。但是这样一来,内务府其他的官员就不愿意了,你去办、你去卖?好处还不都让你一个人得了。于是便将此事捅给了报社,大肆宣扬逊清皇室出卖皇宫文物的消息,迫于舆论压力,最后内务府用“抵押”的方式,以四十多个大木箱的金银器皿加上两箱瓷器和玉器的代价向汇丰银行筹借了婚礼经费,而汇丰银行给的回扣则是利益均沾人人有份。

上图_ 在坤宁宫冬暖殿设立的喜榻,上面是雍正帝御书“位正坤元”匾

全力配合的北洋政府

由于这次抵押宫中文物闹得沸沸扬扬,北洋政府也面上无光,于是当局表示尽力支持这次大婚,先是民国财政部特意给内务府写了一份措辞恳切的致歉信,说明为什么没钱给内务府。接着又特意从关税中拨出十万元充当大婚经费,但是这十万元中的两万元要算是民国政府的官方贺礼。

同时北洋政府答应负责大婚期间的所有安保工作,据溥仪统计大婚期间仅正规陆军部队就出动了两千四百九十八人次,此外还有大批宪兵、警察、消防队随时待命,维持秩序。

上图_ 溥仪大婚当天,警察在北京神武门前守卫

上图_ 神武门外的送亲队伍和护卫的警察

为了照顾逊清皇室的脸面,北洋政府还特别批准,迎亲的队伍和皇后可以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是的,皇后想要从前朝进入紫禁城需要北洋政府批准的。因为早在溥仪退位之初,袁世凯就给溥仪划定了居住范围,即从乾清门往北到神武门是逊清皇室的居住地,而乾清门以南则属于民国政府。

按照清代其他皇帝在紫禁城大婚的惯例,迎娶皇后是要由大清门走紫禁城的中轴线进入后宫,但今时不同往日,能从东华门进入就已经让皇室感恩戴德了。

上图_ 溥仪迎娶婉容时停在乾清宫外的花轿

北洋政府不仅在婚礼形式上给足了面子,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还特意在1922年12月1日婚礼当天派遣了礼官,向溥仪致贺,此外还允许溥仪接见北洋文武大员和各省的军阀代表。这其中最出格的莫过于总统府的侍从武官长荫昌,觐见溥仪时,他身穿西式礼服,向新人鞠躬后突然宣布:“刚才那是代表民国的,现代表奴才自己给皇上行礼”说罢就跪下磕头。

此举一出在场之人有惊愕、有暗喜也有不屑,但对于溥仪来说却是给了他莫大的满足感。而最令皇室惊讶的是外国大使也联袂从东交民巷入宫,向溥仪致贺,为此小皇帝还专门用英文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谢词。

上图_ 溥仪和婉容在养心殿接见外国来宾

皇帝大婚收到的贺礼

参加婚礼,必定是要有贺礼的,溥仪这次大婚也不例外,除了盛大的场面,各方势力送来的琳琅满目的礼物也让人目不暇接。根据溥仪《大婚典礼进奉衔名物品册》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况,现将其中部分民国政要进奉的礼物列出:

第二号,徐世昌(前民国大总统)恭进:如意一柄、黄绒云龙地毯一件、瓷器二十八件、库金缎垫桌椅十件。

第七十七号,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呈进:三镶玉如意一柄、白缎湘绣翎毛花卉屏成堂、珐琅周亚樽成对、上用甲种词源成部···(并珍贵衣料若干件)。

第一百五十三号,头品顶戴前弼德院副院长康有为跪进;银币一千元,法国拿破仑皇帝与奥公主大婚画碟两件、意国佛罗练士玉摩色人物小屏一件。

第一百六十号,大总统黎元洪赠:龙凤金镶玉双如意成架、龙凤珐琅银质圆盒成对、龙凤珐琅银质圆花瓶成对···红缎锦绣彩花喜联成对···。

第二百十四号,总税务司安格联呈进:银质盘一件。

第二百十五号,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霖进:银币一万元。

第二百十九号,大总统黎元洪致赠贺礼银币二万元。

上图_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

政要中还有曹锟、冯玉祥、张勋等人也多有礼物进献,就连上海的犹太资本家哈同,香港的英国籍资本家何东也都送来了珍贵礼品,金银衣料、钻石珠翠数不胜数。

以上这些民国政要赠送的贺礼纵然丰富,但最让逊清朝廷看中的还是其中“恭进”、“跪进”的态度,言辞极尽谦卑之能事,让久久低沉的皇家似乎又焕发了荣光,可谓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如同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一样,婚礼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溥仪和他的皇后、淑妃就被赶出了皇宫。

上图_ 溥仪出宫后,冯玉祥部将鹿钟麟在满清皇室代表绍英的陪同查看永寿宫

上图_ 溥仪被赶出宫后,军警正在查封乾清

但是大婚时候的盛况,却让溥仪久久不能忘怀,也让他产生了错觉,有了可怕的念头:“如果不是革命,我就开始亲政了···我要自己亲手恢复我的祖业”,这样的念头一旦扎了根,在“有心人”的帮助下就会变成参天大树,再加上身旁遗老遗少的鼓动,和日本人的“示好”,大婚后的溥仪也从不问世事的小皇帝一步一步的开始走向伪满洲国元首的位置。

6、北洋政府在溥仪大婚时为啥鼎力相助,连总统都送礼致贺吗?

民国十二年,“走,瞧小皇上娶娘娘去”,成了当年北京城百姓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这一年紫禁城迎来了它最后一任主人的婚礼,是逊清朝廷和民国政府的最后一次合作,这场婚礼中汇集了当时社会上的各路显要,也亮起了大清余辉在国民眼中最后一丝光芒。


“我要的不是婉容”

小皇帝的大婚筹备从民国十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溥仪刚过完十五周岁的生日,宫中的四位太妃就召见了溥仪的生父原监国摄政王载沣,会同十位宗室王公商议皇帝大婚事宜。有鉴于慈禧皇太后为同治、光绪皇帝大婚选配后妃的先例,四位太妃也想借此机会,将皇帝的枕边人安排成自己人,借以独揽逊清朝廷内的大权。


由于同治皇帝的遗孀庄和太妃在“议婚”后没多久便去世了,四大太妃之一的荣惠太妃又是个懦弱的性子,不参与这些事务,就只剩下了同治皇帝遗孀敬懿和光绪皇帝遗孀端康之间互相角力,双方都誓要将小皇帝牢牢掌握在手中。

当时敬懿太妃中意的人选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文绣,端康太妃挑选的则是郭布罗氏荣源的女儿婉容

为此两人不惜在宫廷大闹,还各自在宫外找了一名奥援,即溥仪的两个叔叔载洵和载涛,为两个太妃的“意中人”各自奔走,可双方势均力敌争执不下,便将皮球踢给了溥仪,让他自己决定。因为前朝皇帝选妃是以递如意还是给荷包的方式选定皇后和妃子的,其中的可操作性太大,王公大臣为了公平起见,就用了最“摩登”的方法——挑照片。将预备好的满洲女子照片呈递给皇帝,皇帝中意谁,就在那张照片上做上标记即可。



上图_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


直到此时,溥仪这次大婚还并不是后人臆想的“一后一妃”一步到位的情况。最初只是准备挑选一位皇后而已,内务府当时一共给溥仪送上了四张照片,分别是蒙古王公阳仓扎布、前都统衡永、荣源、端恭这四家的女儿。四张照片用溥仪自己的话就是:“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模样,每位都有一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也分不出来丑俊”。年少的溥仪于是就在四张照片中犯了难,最后随便选了一张看着顺眼的照片画了一个圈,而这个人就是当时只有十二岁的文绣。

结果一出来,端康太妃就不干了,自己中意的人落选,反而是老对头敬懿的人做了皇后,那今后她还怎么主持宫中事务。端康便以文绣家境贫寒、人长得不好看为理由,纠结一帮王公来让溥仪重新选,所谓的重新选择其实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只能选郭布罗·婉容。左右无外乎再画一个圈,溥仪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就在唯一候选人婉容的照片上画了圈。这个结果敬懿是不接受的,最后还是荣惠太妃站出来做了和事佬,既然双方都不满意,那就两个都要,婉容做皇后,文绣做妃子,这样才算是把这件选后风波平息。



上图_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


皇帝结婚也没钱

结婚人选定了下来,溥仪就任命他的七叔载涛总办大婚典礼事宜,内务府大臣绍英和耆龄为副,正式开始筹备大婚典礼、采买之事。溥仪在听取了内务府的汇报之后,给出了一个婚费数目的上限,即不得超过三十六万元。

但是当内务府按照皇帝的意思,把采购计划开列出来送给溥仪的大总管阮进寿的时候,这位总管太监却将计划打了回去。经过多方打听,内务府才知道是因为这些经费太少,分润到宫里太监,尤其是这位大总管手中的太少了,所以才无法通过。







一边是皇帝,一边是宫里的总管,内务府秉着息事宁人,自己多赚的想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大婚最少需要四十万元的计划。溥仪又不懂其中的“花活”,自然是同意的。但是内务府又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就去找北洋政府,请他们将历年拖欠的“清室优待费”拨发四十万元,以解燃眉之急。

按照民国元年《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第二款的规定,当时参考宣统三年清朝皇室的财政计划,民国政府给出的承诺是:“大清皇帝辞位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但北洋政府此时给出的回复是:“方今国库空虚,碍难照办,请另行筹措”。对于这样的答复,内务府是有思想准备的,因为按照内务府账目的记载,除了民国元年,北洋政府按时足额拨付了四百万两岁费之后,此后民国二年是二百八十八万两,到了民国五年以后,每年只能领到一百多万两,不到规定数目的一半,而内务府每年保底的支出是二百六十九万两左右。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绍英和耆龄才和北洋政府进行了这次磋商,既然北洋政府这儿解决不了困难,那就继续老办法——卖。

事实上典卖家产早已经成了逊清朝廷度日的方法,当时的内务府郎中钟凯提出内务府先行筹措一批宝贝,由他前往天津把这些东西卖给洋商。但是这样一来,内务府其他的官员就不愿意了,你去办、你去卖?好处还不都让你一个人得了。于是便将此事捅给了报社,大肆宣扬逊清皇室出卖皇宫文物的消息,迫于舆论压力,最后内务府用“抵押”的方式,以四十多个大木箱的金银器皿加上两箱瓷器和玉器的代价向汇丰银行筹借了婚礼经费,而汇丰银行给的回扣则是利益均沾人人有份。

7、清朝皇帝大婚时 (迎娶皇后时)的过程、礼节、习俗。

清代皇帝的婚前礼,由传统的“六礼”减为纳采与大征(纳征)两种礼节。纳采礼本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获女家同意之后,再正式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礼,以为求婚之成。

历代纳采礼,男家向女家所致礼物,既有实用之物,又有象征之物。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为配有鞍辔的文马四匹、甲胄十副、缎百匹、布二百匹,顺治朝还包括金茶筒(喝奶茶用的茶壶,民间也称为多穆壶)1个、银盆2个。

纳采礼之后举行纳采宴。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宴的承办,改变了主宾关系,并不是由皇后父母设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而是皇帝要派大臣代表他,赐宴皇后父母。

婚成礼是皇帝大婚的高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其程序包括册立奉迎礼、合卺礼,并且尚有坐帐礼、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

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所用凤舆,并非是与百姓一样的红色喜轿,而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轿,并且上面没有“喜”字。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要提前在凤舆内放置御笔“龙”字。

皇后头遮绣龙凤同合纹的红缎盖头,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以谐音平安如意。

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皇后在乾清宫阶下轿,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苹果,还要再怀抱一个金宝瓶跨过火盆,才能进殿内,等到了洞房坤宁宫时,还要跨过马鞍,才能行合卺礼。

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之源。

(7)溥仪大婚礼节单亮相扩展资料:

清朝皇帝的大婚礼仪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确立下来的。清太祖娶叶赫氏时,仅仅率众贝勒迎亲,举行大宴,而并没有固定的仪注,清太宗时立后也仅行了册立礼,皇帝大婚亦未成定则。顺治八年,清世祖大婚,才开始确立了皇帝纳后仪。

清代民间嫁娶要行六礼,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民间嫁娶不同,皇帝大婚不需要问名、纳吉和请期,皇帝也不可能亲迎(一般是谴使奉迎),所以皇帝大婚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纳采和纳征(皇家称大征)。

在大婚使前来册封前,皇后的仪仗就要在宅邸内等待,大婚使到时,皇后的父亲要率领亲属着朝服在门外迎接,皇后本人则在庭中迎接,皇后母亲及家中女眷也都要在庭中着朝服跪迎,等待使臣入内册封。之后鼓乐、仪仗导引在前,皇后凤辇随其后,有中门进入中宫,行至太和殿外台阶,皇后下辇入宫。

8、溥仪婉容大婚是什么情形,雍容华贵的皇后有多奢华?

作为满清的皇后,虽然是最后一位皇后,而且那个时候溥仪已经失势,但是还是和一般的清朝大婚差不多,至于到底花了多少钱是不太清楚的。同治相对简朴的婚礼据说都花费了四十多万银元,而那个时候的物价来看,两元钱就可以能买一袋面粉。光绪帝大婚时,甚至花了五百五十万两。

婉容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后,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其实排场并不算小。而且婉容的父亲因为经商,见识过西方开化思想,所以对于婉容自小的教育也颇为上心,为她请了老师,教她学习,所以婉容也出落得温婉大方。而溥仪六岁被迫退位,然后一直在宫中待到十八岁被冯玉祥赶出皇宫为止,这之间他一直维系着他的小朝廷,假装自己还是皇帝,依旧做着皇帝的梦。

婉容就是在这个期间由后宫太妃决定选她成为溥仪的皇后的,因为是正统选择的皇后,加之那个时候还承认这个“小朝廷”,所以清廷帝后大婚的礼仪一步都少不了。溥仪和婉容结婚的时候,还请了梅兰芳和杨小楼前去唱了一出《霸王别姬》,单单这一场就花费了三万白银。


按照礼制,溥仪向婉容家中送去百抬彩礼,虽然按照清廷旧的礼制,但是因为溥仪本人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所以说其实婚礼中还有些许民国的礼制。总之,一国皇帝结婚,即使他已经没有了权力,但是为了脸面,自然是极尽奢华的了

9、末代皇帝溥仪大婚收到了哪些人的贺礼?

1922年,17岁的溥仪和皇后婉容,贵妃纹绣大婚,虽然溥仪已退位多年,但清皇室和民国政府有过优待条约,因此溥仪的婚礼依旧办的风光,体面。民国的政府要员,清廷的遗老遗少纷纷送去贺礼,以表心意。

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考虑到清室操办这么大规模的婚礼开销一定不少,提前一个月送去了2万元的礼金。远在东北的张作霖得到消息,第一时间派人送去1万元贺礼以表心意,对大清忠心耿耿的辫子军阀张勋听说皇帝大婚甚为高兴,立刻送去1万元。

各地军阀,达官显贵闻风而动,纷纷进宫祝贺,黎元洪送去了龙凤双如意,龙凤银制圆盒,龙凤银制花瓶等物。曹锟送来玉如意和一些布料,吴佩孚送了7000元和一些布料,古玩,字画。冯玉祥送来如意、金表和一些金银首饰。

大清遗老遗少共同筹集了20000万多元和一些古玩字画,曾经的维新人士康有为听闻后,派人送进宫1000元和一些生活用品。各国驻华使馆,外国驻华的大资本家也纷纷送去贺礼。

据史料记载:溥仪大婚一共收到各方人员送来的贺礼中现金20万元,如意,古玩字画等物品堆积如山。可惜的是这些礼物都被太监偷出宫卖掉了,后来被溥仪发现,狠狠的教训了太监,太监们怀恨在心一把大火将这些宝物化为灰烬。

10、溥仪的大婚花多少钱?收多少礼金?

1922年12月1日,清逊帝溥仪举行结婚仪式。虽然清朝灭亡10余年,但由于他仍然盘踞紫禁城,保持着皇帝的尊号,所以他结婚还是称为大婚典礼。结婚的一切仪礼遵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大婚典礼》来办,不过,实际上有很多“减配”,毕竟皇室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已撑不起皇帝的场面。

溥仪大婚时留影。

此次婚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大婚,我们结合实景老照片和文字记载,说说溥仪结婚花了多少钱、收了多少礼金。

婉容的凤舆。

大婚典礼当日,皇后婉容于凌晨4点左右坐着凤舆由东华门进入紫禁城。在此稍早前,淑妃文绣由神武门入宫。按照清制,皇后应从大清门经午门至乾清宫,而此时乾清门以南区域均属民国管辖,这一条老规矩无法落实。不过,北洋政府破例允许凤舆从东华门进宫,以与文绣区别。文绣仍按旧制从神武门进宫。

大婚时的婉容。

溥仪筹办这次婚礼,为经费大伤脑筋,皇室余粮不足啊。本来北洋政府欠小朝廷数百万元的岁费,但北洋政府的态度是:支持办婚礼,但没钱。溥仪无奈,只好将宫中大量金银器抵押到汇丰银行,借贷现金。同时,他还指示内务府出售所持有的民国债票。

鉴于经费紧张的现实,溥仪谕令筹办人员,大婚用款不得超过30万元。按照内务府大臣绍英的记录,最终花费29.1756万元(实际上很可能超过此数)。这个额度相比于以前的清朝皇帝算是节俭得多,但相比于当时富贵人家的婚礼仍然很奢侈。 

用“洋帝师”庄士敦的话来说,虽然溥仪小朝廷处于“黄昏”时分,但为大婚捧场的各方人士还是不少。根据典礼后留下的清册,溥仪收到的礼金多达19.6万元,其中多的送数万元,少的送10元。此外各种精美物品更是难以计数。

近20万元的礼金多不多呢?我们算算账,做个对比。当时北京面粉厂工人每月工资7至12元,自来水厂工人每月8至11元,每名工人每月取10元平均值,这笔礼金大约相当于10名工人160年的收入,你说多不多?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